你是否也在期待能端茶倒水、做饭洗衣的保姆型机器人?
现实情况是,在实验室里,机器人端水时会洒掉一半,取快递时会撞碎花瓶。国内某品牌在发布会上展示给老人盖被子的“贴心”机器人,后来被揭露这是一场远程操控的剧本表演;另外一款号称“全能家政”的产品,甚至连马桶圈都无法掀起来。
国际顶级友商的情况也不乐观。波士顿动力的 Atlas 实现了后空翻这一动作,然而在进入厨房时却能将燃气灶弄成碎屏模式;特斯拉的 Optimus 在拧螺丝方面非常出色,但是在打开冰箱门时却会使机械臂卡住。
养老是民众对机器人的一个重要期待。日本早稻田大学经过多年研发的养老机器人 AIREC,其最新的成果是能够颤巍巍地扶老人走三步,然而它的造价却足够请一个护工工作十年以上。
更让人感到绝望的是,多任务处理的情况就如同灾难现场一般。炒菜的时候接到拿药的指令,竟然会把炒锅扣进药柜里。业内把这种现象戏称为“人工智障综合症”。
一位业内大佬直言不讳地说,我们造的机器人现在最大的本领就是在短视频里翻跟头来骗取点赞。
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表达了不同看法:“你们进行商业化的可能客户究竟在哪里呢?我觉得他们所说的似乎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客户。到底会有谁愿意花费十几万元去购买一个机器人来干这些活呢?”
扭秧歌和翻跟头带来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各界对人形机器人都寄予了更高的期待,然而这些期待大多都落空了。在资本市场上,相关的板块也进入了调整期。
大家开始进行反思。机器人是否还能进入家庭呢?如果当下不能进入家庭,那为什么非得一直执着于一定要是人形呢?
人形并非当下最优解
家务劳动被认为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属于低端的体力活。然而,对机器人而言,情况正好相反。
目前的机器人,单个功能方面表现出色,比如奔跑、倒立、拧螺丝、搬东西等,完成度都很不错。然而,在综合性功能方面,如端茶递水、买东西、取快递等,目前全球范围内都尚未有做得很好的。
去年年底,波士顿动力的创始人马克·雷伯特参与了钛媒体 2024 T-EDGE 创新大会。在这个大会上,他表示机器人进入家庭是最后的一步,并且认为至少还需要 10 年的时间。
今年 3 月,智元的合伙人姚卯青在与钛媒体进行独家对话时表示,人形机器人要走进家庭大概还需要 5 年的时间。
机器人进入家庭的时间还早,其应用场景更多地体现在工厂、物流以及简单模式的家务活上。 机器人应用场景更多是在工厂,也在物流领域,还在简易模式的家务活中。 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在工厂、物流和简易家务活方面较多,因为进入家庭还早。
安克创新新近切入机器人赛道,在其机器人战略里,把机器人本体划分成三个阶段和三种本体类型。其中有以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为主要代表的二维基础型本体,有以无人机和机器狗为主要代表的三维移动型本体,还有以人形机器人为主要代表的三维交互型本体。很明显,前两个阶段的机器人都不是人形的。
从移动的角度来看,两足并非是理想的模式。人类实现了直立行走,这使得双手得到了解放,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突破,然而,人类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大多数四条腿的哺乳动物,它们的奔跑速度比人类要快。特别要指出的是,与猎豹、羚羊相比,随便一只普通的动物都跑不过它们。
后来人类发明了汽车、飞机和轮船,在速度方面超过了所有动物。从原理角度讲,在平面上轮子比四足更有优势,四足又比两足更有优势;在流体空间(水或空气)里,螺旋桨驱动的速度是最快的;在不平的地面上,履带则是更优的,这就是坦克到现在在军事上不可被替代的原因。
在这轮人形机器人浪潮之前,日本以及德国等制造业大国,已经有机器人进入到工厂之中。它们的工业机器人大多是采用轮式移动底盘加上机械臂的这种结构,而不是双足结构。
原因很简单,双足行走的能耗比轮式系统高很多,是轮式系统的 3 至 5 倍。波士顿动力的 Atlas 续航时间只有 1 小时。并且双足行走的稳定性远远低于履带或轮式结构。
从进入家庭这一角度来考虑,现阶段机器人没必要是人形的。业内人士表示,从实用方面来讲,轮式底盘搭配机械臂更为可靠。机械臂可以分别使用负重臂和灵巧手,这样就能将粗活和细活分开。再加上针对不同家务的任务模块,通过软件进行在线升级,就能够成为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智能终端。
德国 Robody 机器人证明了,轮式底盘加上可换装的机械臂(包括洗地、抓取、护理模块等),能够使成本直接降低 60%,同时故障率也减半了。
一个思路是暂时不追求通用,而是致力于在特定场景下精进。例如澳大利亚的 Abi 机器人专注于老人的情绪陪伴;日本的 AIREC 机器人专门从事卧床病人的翻身工作;德国研发出了药盒智能分装系统,其误差率仅为 0.03%;日本还研制出了“机械外骨骼坐便器”,能够帮助失能老人自主进行如厕。这些在单个方面取得突破的产品反而更容易打开细分市场。
拟人化设计背后的情感诉求
工程效率低,双足行走能耗高,手部自由度不达标等存在诸多局限。然而,从行业专家到普罗大众,人们都对人形机器人有着偏爱和执念。
有一种很具诱惑性的说法,人类世界是人类依据自身的需要而设计成如今这般模样的,人形这种形态在与世界对接方面是最为方便的。
人类社会的物理环境,例如楼梯的高度、门把手的位置以及工具的尺寸等,这些都是基于人体工程学来进行设计的。而人形机器人可以直接使用这些环境,不需要对现有的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如果灵巧手的自由度达到标准,那么人形机器人在使用螺丝刀、键盘等标准工具时具备操作便利性,在乘坐电梯时具备操作便利性,在驾驶车辆(无需改造座椅和踏板)时也具备操作便利性。
空间适应性也是这样。人形机器人能够在狭窄的家庭走廊里灵活移动,也能在工业流水线上灵活移动。并且可以完成需要弯腰、攀爬等动作的任务,比如进行汽车安全带检测等。人形机器人能够顺利地适应这些环境和任务。
目前,特斯拉 Optimus 在上海工厂能够完成电池分拣以及螺栓拧紧等任务,并且可以直接操作标准扳手。优必选 Walker S 则在汽车流水线上对安全带插孔进行检测,这些都验证了形态适配的价值。
当下工业机器人无需做成成人形。然而,若考虑具身智能的发展,若能让人形机器人从专才转变为通才,以适应更多场景,那么从现在就开始推动人形机器人的迭代升级,这是一种有深远谋划和考虑的举动。
其实,把机器人做成人形,存在着超越功能层面的情感方面的诉求。拟人化的设计是符合人类社交的本能的。人形的设计会让人类感觉更加亲切,也容易推动互动的进行,并且能够产生情绪价值。这种情况在家庭服务或者医疗场景中是非常重要的。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参加钛媒体 2024 T-EDGE 创新大会。他表示,当我们期望一个机器人的外观像人时,我们的潜意识其实是期望能够与它进行交流的。
如果两个机器人的功能相近,并且智能也相同,那么很明显,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中会更容易获得认同。
设想一下,当你步入老年,你是希望为你提供陪护服务的是一位面带开朗笑容且拥有柔性电子皮肤的美女管家呢,还是一台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冰冷机器呢?
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形很有很大可能是机器人的最终款式,家庭是其最为重要的应用场景。
人形机器人的隐藏任务
当下,业界和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诟病主要在于,它没什么实际的用途,仅仅只是一个大号的玩具。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难以解释马斯克在人形机器人方面的布局。
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领域进行了高调布局,这是推动本轮全球机器人热潮的核心引擎之一。他称特斯拉现在是一家 AI 公司,并且特斯拉机器人与特斯拉汽车共用一套 AI 系统。业界中有人觉得,智能汽车只是马斯克的一个过渡阶段,而机器人才是特斯拉的目标。
马斯克为其机器人设定的首个应用场景是在工厂进行体力劳动。如前文所述,要实现这个目标,并非一定要将机器人设计成人形。然而,马斯克却坚持用人形,这背后自然是有着其他的考虑。
人形机器人难以做好家务活。一方面,在硬件层面需要持续不断地提升和改进;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障碍在于缺乏物理世界的相关数据。倘若机器人的最终形态是人形,那么从当下开始就必须用人形来进行数据的采集。
现在互联网上的数据几乎都已被大模型采用完了。去年下半年,业内曾讨论“预训练撞墙”现象,还在争议 scaling law 是否失效,其本质原因或许就是那时已经把人类在互联网上的数据用光了。
物理世界的数据比互联网上的数据要多很多。对于人形机器人这个 AI 而言,所欠缺的正是这一部分。
就晾衣服这个简单的家务活而言,首先要从洗衣机中取出洗好的衣服,接着对这些衣服进行分拣,然后用晾衣架在阳台上将它们挂好,要是人来做的话,很快就能完成。
对于机器人而言,分辨牛仔裤与裙子是怎样的情况,以何种力度展开丝绸睡衣和纯棉内裤,用何种动作把不同衣服挂到晾衣架上,这些都是所缺失的数据。
纯内容型的 AI 能够仅仅依靠互联网数据以及模拟训练。而下场干活的人形机器人则需要补充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
马斯克说要用 10 万台机器人进入工厂。别仅仅认为这些机器人是要去代替工人干活的。实际上在现阶段,更重要的任务或许是采集数据。
有投资圈人士认为,机器人可被视为如同光模块、GPU那样,属于 AI 大模型的资本开支。这给资本市场的炒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逻辑:前五年是 AGI 的资本开支(类似于 GPU 的情况),而后五年则有可能诞生服务于 C 端的超级爆款。
形态之间的争论最终会在技术的进化中消散。当机器人具备了足够的通用智能,能够理解“为什么鱼头要朝向主宾”这个问题的时候,人形就不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形态,而是必然会出现的形态。(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胡润峰,编辑|刘洋雪)
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下载钛媒体 App 也能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