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于 3 月 31 日在北京发了一则电文,记者是张漫子和王普。在正在进行的 2025 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有“5G 还在使用中,为什么要发展 6G?”这样的疑问,而记者在此找到了答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在“6G 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6G 的核心突破之处在于智能通信与 AI 实现了深度融合。传统通信系统通常只是注重数据传输这一方面,然而 6G 却通过引入 AI,达成了通信与智能的双向赋能。
AI时代,6G与AI相互赋能、彼此成就。
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表示,AI 的发展是离不开数据、算力以及算法的。这也就意味着,AI 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网络。并且,AI 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大量的协作,像智能体与模型之间的协作等情况,都需要有网络环境来支持。
3 月 29 日拍摄的是 2025 中关村论坛年会的“6G 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现场。这一场景由新华社发布。
AI 融合的特征表明,与 5G 相比,6G 不单单是一次通信技术的跨越,而是开启了 AI 为千行百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助力的关键基础设施。
6G 会推动社会从“万物互联”朝着“万物智联”的方向发展。在 6G 的作用之下,机器人有希望像如今的手机那样变得普及。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刘光毅表示。
目前,业内已达成共识,6G 将能更好地服务于 AI 时代。张平等专家指出,6G 一方面能够增强搭载 AI 的机器人、汽车、无人机等智能体之间的互联与协作,另一方面能够提升数字空间与物理世界的实时交互能力,从而推动 AI 的“丝滑级”响应,加速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北京近些年来紧紧抓住机遇,以国家的战略作为引领,在 6G 这个领域积极地进行布局和探索。北京市科委和中关村管委会 29 日在中关村论坛发布的《北京 6G 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表明,在过去的一年中,“北京方案”促使 6G 达成了“三个率先”的成果。其一,率先印发了首个省市级的 6G 规划,从而描绘出 6G 的发展路径;其二,率先建成了国际上首个通信与智能相融合的 6G 外场试验网,以此推动 6G 向系统性创新的方向迈进;其三,率先完成了 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全球首个 6G 标准的立项。
2025 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6G 的最新成果在中关村展示中心的常设展上进行了展示。新华社进行了发布。
与会专家表明,2025 年 6G 标准化工作会全面启动。6G 关键技术与未来相关场景的深度研究将被进一步推进。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程建军称:“我们要和合作伙伴一同攻克 6G 技术难题,构建起开放创新的生态,协同开展国际合作,凝聚起全球发展的共识。”
今年 6G 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张平觉得这一行为“必要且及时”。当下全球 6G 的研发已经从对概念的探索进入到关键技术的攻关阶段,中国正围绕 2030 年达成 6G 商用这一目标加快进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