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首批完成了三例人体植入。患者在术后恢复状况良好。并且已经实现了初步的运动解码以及常用近百词的中文解码输出。
北京商报记者丨马换换
脑机接口医疗正成为科技巨头所谋划的未来世界的焦点,且这一焦点正在加快接入现实。近期,“北脑一号”经过昼夜的科研之后悄然开始实施,完成了三例人体植入。这一成果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向未来的门,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力量崛起的有力证明。
3 月 31 日,2025 中关村论坛年会中的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即将召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简称“北京脑所”)的联合所长、特聘研究员罗敏敏将进行“脑机未来发展趋势”的主旨演讲。同时,“北脑一号”的临床情况也将在本次论坛中成为一大亮点。
实验室进行前沿研究,医疗领域有突破性应用,脑机接口正在重塑人类与科技互动的边界。科技探索没有尽头,能够预见的是,未来在探索精神与科研实力的双重力量作用下,脑机接口成为更多患者的福音,不会只是空谈。
“北脑一号 ”走向临床
3 月 27 日,北京脑所进行宣布。其与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即“芯智达”)一同开发的“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完成了首批三例人体植入手术。患者在术后的恢复情况良好,并且已经实现了初步的运动解码以及常用近百词的中文解码输出。
“北脑一号”从实验室迈向临床,这一过程为众多瘫痪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为失语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
“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用于脊髓损伤、脑卒中等引发的运动和/或言语障碍患者的功能替代以及康复治疗。该系统运用柔性聚合物和微纳加工技术,研制出了柔软贴合的电极,且通道数高、密度大,即μECoG电极,这种电极能够与脑组织达成良好的共形接触,从而大幅降低接触阻抗,还能显著提升脑电记录的信噪比和空间精度。
北京脑所介绍,本次植入了 128 通道微型系统。柔性贴膜电极阵列贴附在硬膜外,与神经组织不直接接触,这样就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性。术后开机时,有效通道数超过了 98%,在全球范围内,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实现了无线全植入人脑,并且达到了最高的信号通量。
“北脑一号”的顺利落地,离不开技术研发上的突破。
从技术层面而言,“北脑一号”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其中有三项核心技术。其一,具备高集成度的微型主机,能够进行大通量且低功耗的信号处理;其二,拥有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技术,可完成低功耗且高带宽的数据传输;其三,具备高实时性、高准确性以及适用于多场景的编解码算法,能够输出高精度、低延迟的控制指令,这些控制指令可以控制计算机、智能终端、康复类设备等,从而实现更自然的运动解码以及高准确度的中文语言解码。
脑机接口被称作是人脑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2023 年开始了“北脑一号”的研发工作,当年是由北京脑所牵头成立了芯智达,接着便开始研发“北脑一号”。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不断探索,到了 2024 年,“北脑一号”完成了核心部件的研发以及动物实验的验证。2025 年,“北脑一号”步入了临床阶段。
北京脑所仪器仪表中心的主任张垒,同时也是芯智达公司研发部的部长,他曾表示,期望借助这套系统,能够助力患者恢复一定程度的运动能力以及语言能力,该产品有望在三年的时间内走向成熟,并且能够实现大规模的推广。
首批有三例人体将被植入,这会使“北脑一号”加快迈向成熟医疗产品的阶段。当完成临床转化并且能够实现大规模应用后,该系统就能突破传统医疗资源的限制,为全球的瘫痪患者和言语障碍患者提供标准化且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切实打通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路径。
两大技术路线“双轨并行”
技术如同一层窗户纸,只要我们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去攻克,就能够把这层窗户纸突破。这是韩璧丞在 2025 亚布力论坛第二十五届年会上的发言,他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强脑科技的创始人兼 CEO,时间是今年 2 月。
1924 年德国的汉斯·贝格尔医生发起了脑机接口,到现在已经有 100 年历史。马斯克的公司 Neuralink 开始全力做脑机接口,引发了世界广泛关注。国内脑机接口研究起步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目前已有多家企业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在进行相关研究。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称,脑机接口的技术路径主要有侵入式与非侵入式这两种。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信号较为良好,但需要进行开颅手术,通常多用于医疗领域。它通过植入电极能够直接采集到高精度的神经信号,适用于帕金森病治疗以及脊髓损伤康复等深度医疗的场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无需进行开颅手术,它依靠穿戴设备来采集脑电信号。这种方式安全性较高,能够应用于教育辅助、情绪调节等轻中度场景。
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科研的土壤中深耕,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也在科研的土壤中深耕。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轨迹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轨迹不同,但它们都在朝着技术的星辰大海奋勇进发。这在相关企业的发展中是可以看到的。
目前,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已经实现了商业化落地。涉及的企业有脑陆科技、强脑科技、博睿康、创新医疗等。在这些企业中,目前最为出圈的是科技新锐强脑科技,并且强脑科技还是“杭州六小龙”之一。
“脑机科技,能够开启生命的更多可能性。”这句标语在强脑科技的官网十分显眼,并且这也是韩璧丞及其团队所有人所共同拥有的愿景。
据了解,强脑科技将精力投入于脑机接口底层技术的突破。它通过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构建信号传送通路,以实现两者信息交换的方式,为残疾人康复以及孤独症等脑疾病提供了解决方案。目前,已有智能仿生手、智能仿生腿等多款产品上市。
侵入式脑机接口目前主要以科研和早期临床为主。除“北脑一号”外,脑虎科技、阶梯医疗、智冉医疗等公司在脑机接口领域有临床试验相关进展,不过都处于初期阶段。今年 2 月,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迎来了最大的融资项目,也就是阶梯医疗完成了 3.5 亿元人民币 B 轮融资。
国内脑机接口领域的大门已经开启,这在不少企业看来成为了新的风口。经过梳理可以发现,目前有多家 A 股公司开始积极“跑步入场”,像岩山科技、诚益通、爱朋医疗、翔宇医疗、三博脑科、创新医疗、复旦复华等,这些公司都涉及脑机接口领域的研发工作,然而大多还处在实验室阶段和临床试验的初期阶段。
产业生态构建进行时
技术诞生了,这如同产业黎明的曙光。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不断更迭,这让市场看到了脑机接口领域的更多可能性。
2025 年 1 月 8 日,在政策层面,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了《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 年)》。此方案提出,到 2027 年要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并且要突破脑机接口电极、芯片、编解码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到 2030 年,要初步形成脑机接口产业生态。
2025 年 1 月 10 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印发了《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 年)》。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加速脑机接口的产品化进程,培育脑机接口产业链的主体。同时,要开展柔性电极、低功耗神经信号采集及刺激芯片、医疗级植入式电池、植入式硅胶、馈通等关键材料与零部件的研发工作。
天使投资人郭涛是资深人工智能专家,他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政策扶持起到了加速技术转化的作用,医疗健康领域持续深化应用,这已经成为脑机接口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在政策的推动下,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产品进入规模化试验阶段。
政策支持也为脑机接口商业化按下加速键。3 月 11 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该指南专门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前瞻性单自主项,设立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这意味着,一旦脑机接口技术成熟,快速进入临床应用的收费路径就已经被铺好。
北京社科院的副研究员王鹏表示,国内政策与法规在逐步完善。预计脑机接口的应用领域会不断拓展,其涵盖的领域有医疗健康,还有教育培训以及游戏娱乐等多个领域。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认为,未来我国脑机市场的发展趋势是乐观的。随着政策给予支持以及技术实现突破,我国脑机接口产业有望在 2027 年取得重要的进展,并且会逐步构建起产业生态。
周迪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脑机接口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其一,脑机接口技术研发需投入大量资金,且技术突破难度大,需不断试错与迭代。其二,因技术壁垒高,市场竞争门槛也高,国内企业需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人才短缺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来支持行业发展。同时,行业标准规范和监管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张孝荣指出,中国脑机接口市场会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推动下迅速增长。同时,需要攻克其核心技术,构建起产业生态,还要平衡好伦理与商业化的发展。
脑机是人类在科技探索道路上扬起的科技尘埃。未来,它将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展浪潮。它可能重塑边界,可能颠覆认知,也可能远超想象。脑机正在科技培育的沃土中朝着无限可能“驶去”。
编辑丨王晓然 实习编辑 王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