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一直处于热搜状态且仍在热搜榜上。然而,这两天小米的热搜情况与以往的热搜情况相比,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差异,仿佛是冰火两重天一般。
2025 年 4 月 1 日,小米的股价出现了暴跌的情况,暴跌幅度为 5.59%。在这一天,800 亿的市值迅速消失了。
2025 年 4 月 2 日,小米的股价出现了暴跌的情况,暴跌幅度为 4.19%。在这之后的两天时间里,小米的市值减少了超过 1200 亿港元。
——这一切,只因一起车祸引发的舆论海啸。
[id_702548351]
小米汽车迎来了“至暗时刻”
3 月 29 日,媒体报道称一辆小米 SU7 在安徽高速行驶时撞击了隔离带,随后发生了爆燃。三名 00 后女孩不幸遭遇此不幸而遇难。小米汽车对此作出回应,初步了解到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
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股价暴跌的当晚 22:19 分作出发文的举动,并且承诺“绝不回避”。这种策略是“CEO 押上人设”,与冷冰冰的官方声明相比,似乎更能体现出温度。
众多网友并不认可。对于车门能否打开以及 AEB 是否触发等关键问题,小米汽车没有给出确切的答复,存在“留白”情况。
而最重要的智能驾驶为何出事故,小米汽车给出的回答则是:
小米 SU7 标准版具备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此功能包含碰撞预警(FCW)和紧急制动(AEB)两个子功能。该功能的作用对象有车辆、行人、二轮车这三类目标。其中,AEB 功能的工作速度处于 8 至 135km/h 之间。此功能与行业内同配置的 AEB 功能相近似。目前,它不会对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作出响应。
02
智能驾驶变智障?
2024年4月,蔚来汽车发布全域领航辅助NOP+城区功能。
2025 年 2 月 20 日,华为的余承东做出宣布。他表示,华为已经为 L3 级别智能驾驶的来临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2025 年 2 月 26 日,雷军作出宣布。小米汽车的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在这一天正式发布。
2025 年 2 月 25 日,特斯拉的 FSD 在中国落地。它正式向国内用户开放了城市道路的 Autopilot 自动辅助驾驶功能。
2025 年 2 月,比亚迪的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作出表示。他称 2025 年将会成为“全民智驾元年”。
2025 年 3 月 23 日,小鹏汽车的董事长何小鹏做出宣布。他称在 2025 年下半年能够实现 L3 级的全场景自动驾驶。
“智能驾驶向自动驾驶进阶”成为行业共识之时,小米 SU7 的事故突然敲响了现实的警钟。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技术愿景与落地使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用户既期待又害怕,期待科技进步能给我们带来便利,害怕科技失控会带来风险。
人们经历了从“机械信任”到“技术信任”的百年变革,还经历了无数次事故。或许每一次重大事故,都成为了行业进步的转折点。
也希望车企、媒体在宣传智驾功能时要更加谨慎。智能驾驶、高阶智驾、辅助驾驶、城市智能驾驶、领航辅助驾驶、智能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智驾 2.0、智驾 2.5、智驾 2.5+、人工智能驾驶等这些概念词,往往会让消费者产生错觉,以为技术已完全成熟,能在所有情境下无缝运作。
今天的小米 SU7 事件,或许能够促使智能驾驶行业进行重新思考。技术的光环终归是会逐渐消逝的,只有将安全驾驶深深铭记在骨子里,才能够获得用户真正的信任。
作为观众,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智能驾驶?
03
智驾责任谁来承担?
在智驾责任谁承担这个问题,目前相关法规尚且处于空白。
证券时报报道称,证券时报记者搜集了多家新势力车企的自动驾驶服务包文件。这些文件都针对自动驾驶责任作出了相似说明:其一,本功能属于辅助驾驶;其二,驾驶员是驾驶安全的责任主体;其三,在功能运行期间,需时刻关注驾驶环境和道路状况,保持驾驶状态,以确保出行安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小鹏汽车的董事长何小鹏提出建议。他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加快对《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修订,要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在事故发生时的责任划分。
长安汽车(000625)的董事长朱华荣提出建议,要加快把我国自动驾驶系统的立法予以完善。同时,要建立起责任认定的机制,针对不同等级和形态的自动驾驶车辆,明确其责权利。并且,要构建起完善的自动驾驶保险体系,以及构建出多元的监管格局。
04
总结
自媒体大 V《三表龙门阵》有一段话,小米汽车这个事件,一方面是个体的悲剧,另一方面也是公众的潜在困境。它强调智驾的新能源车,似乎要用生命来验证科技进步的谎言。
在科技与人文相交的地方,每一次惨痛的事故都是对人类智慧的一种询问。小米汽车的事故不应该仅仅成为人们闲暇时谈论的话题,而应该成为促使行业向前发展的机会。汽车文明的真正意义并非是速度有多快,而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要知道,在生命的面前,所有耀眼的科技都应该保持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