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车企智驾自夸,事故却早于监管到来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4-03 21:02:12     180

上周,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将关注点放在了智驾方面,对自身在智驾方面的表现进行了大力的夸赞和自我夸赞,并且还有企业喊出了“三年脱手开,五年闭眼开”这样的口号。在汽车行业百年未曾有过的这种重大变化局势下,他们仿佛正在从已经取得的胜利走向更加巨大的胜利。

监管开始站到前面,对行业进行提醒,让行业保持谦虚谨慎,不骄傲自满。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郑备明确表示行业存在“严重内卷、竞争失序”的情况,同时要求骨干企业注重长远发展,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国资委副主任苟坪着重强调要“不把精力放在噱头上,而是比拼服务”。

周末发生了一起事故,致死事故比监管来得更早。一辆小米 SU7 在施工路段撞上了水泥桩,随后车辆发生燃爆,一名驾驶员和两名乘客不幸丧生,而这些逝者都是大学在校的花季女生。

依据 2 月公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事件事故报告主要内容》,像这样极为严重的事故,企业需要在 24 小时内把事故报告提交给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该报告要包含事故发生时各类车载系统等的详细信息,以及原因和预期的改进措施等。然而,到 4 月 1 日晚上的时候,小米还没有接触到事故车辆。外界能够获取到的公开信息也是非常有限的。

遇难驾驶员并非是“完美受害者”。她未遵守车主手册的相关要求,即全程都要保持注意力集中,手握方向盘,时刻关注车辆周围的路况。在距离事故发生大概 17 分钟的时候,驾驶员启动了车上的 NOA(导航辅助驾驶)服务,那时车速为 116 公里/小时。1 分钟之后,系统发出了“轻度分心报警”。大概过了 8 分钟多后,系统发出了脱手预警。系统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媒体报道,她开上新汽车后,多次向亲人推荐智驾功能。这并非个别现象。智能网联汽车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首辆汽车。年轻人或许会成为首批过度依赖智驾的受害者。

车企很难拒绝智驾过度营销的诱惑。特斯拉的 FSD 系统,其字面意义是完全自动驾驶。然而实际上,FSD 只是辅助驾驶。从技术层面来看,它不超过 L3 水平;从监管角度而言,它只能以 L2 级落地;而真正的自动驾驶,即便不提“完全”,也至少需要达到 L4 水平。

马斯克给出过实现无人驾驶的时间,且不止一次,但这些时间后来都被证实是在忽悠。他的 X 平台上,有不少用户对驾驶员脱手行为表示赞赏。这使得美国监管机构很生气。去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向那些过于乐观的用户发出了警示。目前,还有数百起特斯拉汽车的事故在等待调查结果。

国内有不少车企对特斯拉进行了复刻,它们不但学到了技术创新方面的东西,还模仿了营销噱头。在国内的智驾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造词运动”,众多的技术概念让很多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对这些概念只是一知半解,然而这些概念的引导性却非常强。

国内企业普遍陷入“内卷”的无序竞争,除了比拼低价格和高参数外,智驾也是必须要比拼的功能。“智驾”几乎和“自动驾驶”是等同的,从 L2 一步步升级为 L2+,或者提升为 L2.5 甚至 L2.9。在抖音以及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时常能够看到不少国内车主脱手驾驶的“炫耀”视频。

用户难以抵挡对智驾过高期待的诱惑。辅助驾驶的出现,是为了让用户从长时间的专注中解脱出来。专注会引发疲劳,而疲劳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辅助驾驶在减轻专注压力的同时,也给驾驶员主观上的分神创造了客观条件。所以,车上必须加装一套注意力监测系统,期望用户既不专注又不分神。但是,监测系统的提醒和警告,往往无法让司机立即接管驾驶。

辅助驾驶技术本意在帮助司机缓解疲劳,然而由于司机的过度依赖,却产生了驾驶分神的情况,这反而可能埋下祸根,这种现象可称之为 L2 悖论。

司机的驾驶行为中,比手放在方向盘上更重要的是全神贯注地驾驶。专注需要持续保持,不然的话,驾驶员在遇到较复杂的情况时就很难瞬间做出反应。辅助驾驶性能越高,驾驶员的依赖性与信任感就越强,他们也就越容易分神,等到险情出现时反应不及,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22 时 44 分 24 秒,系统提醒驾驶员“前方有障碍”并要求其接管车辆,此时距离事故发生仅余 2 秒。1 秒后,驾驶员接管车辆并紧急转向、踩下刹车。又过 1 秒,车辆撞击水泥桩,当时车速仍为 97 公里/小时,此次交通事故正是如此发生的。

几乎所有主流的新能源整车企业,以及产业链上的多家企业,都坚信能够从辅助驾驶逐步进化到自动驾驶。 主流新能源整车企业都坚信可从辅助驾驶自然演进至自动驾驶。 产业链上的多家企业也都坚信能从辅助驾驶自然进化到自动驾驶。

既然是连续进化,那么车企暗示出 L2.9 的能力边界比 L2.5 有大幅提升,这是很自然的。用户从中读出的信息,恰好就是能够多分出一点时间来分神。

L2 悖论给监管带来了难题,同时也让车企承担了道德风险。谷歌先短暂地测试了需要驾驶员的辅助驾驶路线,之后就坚决地选择了无人的自动驾驶路线。小马智行则坚信无法从 L2 过渡到 L4,认为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别,是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以及不同的指标、几个标准之下诞生的不同产品。

L2 悖论意味着责任不清晰,最终是车企不想承担责任。不管是技术创新的两个不同阶段,还是技术创新的两条不同路线,它们之间的鸿沟并非完全不能跨越。其分水岭在于责任的转移。轻舟智航的 CEO 于骞表示,“只有敢赔才是真正的 L3”。只有当智驾事故的责任从驾驶员转移到车企时,才是智驾性能发生跃迁的核心标志。去年,马斯克发布了 Cybercab,其目标是面向消费级且可量产的自动驾驶汽车;今年,他宣布在年内将推出无人监督的付费叫车服务。这种付费叫车服务本质上是 robotaxi 服务,当下依然需要配备远程安全员,并且通常由运营方来承担事故责任。

车企要跨越从 L2 到 L4 的鸿沟,因为这个阶段无法一下子就达成。在这个阶段,用户一直面临着技术与人性的矛盾。今年新能源车内卷的焦点转移到了智驾领域。随着全民智驾概念被提出,国内车企都纷纷努力跨越鸿沟,要防止“智驾平权”运动演变成一场危险的全民性尝试。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