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时代,惊喜就像连珠炮似的,一个接着一个。
OpenAI 呢,它将 GPT - 4o 的图像生成功能推出之后,社交媒体立刻变得热闹非凡,掀起了一波具有吉卜力工作室风格的 AI 图像的热潮。
在仅仅 24 小时的时间里,从名人的头像开始,一直到经典电影的场景;从温馨的家庭合影,到珍贵的历史名画。仿佛世间的每一样东西都被施加了魔法,全部都被“吉卜力化”了。相关的帖子如同潮水一般不断涌来,数量超过了 2000 万条,把社交平台都刷得满满的。
世界各地的网友都玩得十分尽兴,全民二创的热潮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掀起了。OpenAI 的 Sam Altman 本人也忍不住将头像换成了具有吉卜力画风的照片。
这场技术狂欢看似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然而在其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宫崎骏本人提出了“AI 侮辱生命”这一尖锐的批判。这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人们对于 AI 发展的警钟。
与此同时,版权方面的争议在持续升温。因为 AI 在生成这些图像的过程里,到底有没有涉及对原作品版权的侵害,这是一个极为严肃的事情。
AI 的介入是否改变了我们对于艺术创作的传统认知呢?艺术家花费半生时间辛苦创作出来的风格,竟然在几秒钟内就被 AI 剽窃了。那么,艺术家还有继续辛苦创作的必要吗?
“宫崎骏画风”充斥社交网站,网友嗨疯了
GPT - 4o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艺术创作。
只需输入一个指令,即“模仿《千与千寻》画风生成XXX”,然后 GPT-4o 就能在几秒内精准地复刻出吉卜力的水粉质感,还能复刻出标志性的高级灰配色,甚至能还原手绘笔触特有的“呼吸感”。
在这场技术狂欢里,网友们展现出了极大的想象力:有的人花费 9 小时把《星际穿越》改造成了吉卜力风格;有的人重新制作了《魔戒》的预告片;甚至连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争论都被改编成了具有宫崎骏风格的动画场景。
但GPT-4o的能力远不止于此。
网友@BennetWaisbren 展示了它的多面手特质,把热剧《人生切割术》的片段转化为八种截然不同的视觉呈现,包括黏土动画、30 年代美国卡通、皮克斯风格等。
这种惊人的适应性有着其根源,那就是多模态模型的突破性创新。GPT-4o 率先把文本、图像、语音等模态进行了深度融合。它实现了“Omni”(全能)的交互体验。用户不用调用外部模型,在聊天界面就能够完成“上传图片+风格转换”的整个流程。这彻底改变了 Photoshop 或 Stable Diffusion 等工具的专业门槛。
然而,这种技术的飞跃正在让艺术界产生深层的焦虑。AI 能够不知疲倦地进行学习,还能模仿甚至超越人类画师的独特风格,这使得创意产业的根基正在被动摇,很多艺术家开始联合起来进行抗议。
2023 年科罗拉多州博览会为 AI 作品颁发数字艺术冠军。此事尚未结束。今年 3 月,佳士得拍卖会又引发新的情况。这场拍卖会遭遇了 6000 多人联名表示反对。
这场专门拍卖 AI“艺术品”的专场即便如此,仍以 73 万美元的总成交额超额完成。其中,最高价作品拍出了 27.72 万美元的天价。
更令人焦虑的是,AI 技术在迅猛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法律与伦理领域却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从 GPT-4o 对艺术家风格的“吞噬”这一现象,到拍卖行对 AI 作品的热烈追捧,技术前进的脚步已经远远把社会规约的建立抛在了后面。
当算法能够像气吞山河那样复刻人类耗时数年磨砺出来的技艺时,行业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这场创意生态方面的地震呢?
创作者联名抗议:我们的饭碗被AI偷了
AI 在商业动画领域的应用正在引发矛盾。它一方面能大幅提升制作效率,另一方面又让互联网上所有艺术风格面临快速贬值的风险。这种双重性使得整个创意产业陷入了焦虑。
设计师们愤怒地指控 AI 未经许可就使用他们的作品来进行训练。并且早在 2016 年,宫崎骏在纪录片里面对 AI 生成的那种畸形怪物形象时,直接说道:“这完全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侮辱。”
这句话如今已成为反 AI 艺术运动的精神象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下的技术已经能够极为精准地模仿宫崎骏耗费数十年精心打磨出来的那种独特画风。
行业的抵制声浪一直在持续且不断高涨。2023 年,奥斯卡导演吉列尔莫·德尔·托罗公开表明了自己对机器生成图像的厌恶。他坚持使用传统手法,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匹诺曹》这部动画电影。他通过这样的实际行动,捍卫了艺术创作的人文价值。
他表示:艺术并非用于说明以及装饰。艺术是用来表达痛苦的,并且需要发出自身的声音。
然而,现实存在困境。一方面,艺术风格本身尚未被明确地界定为版权保护的对象;另一方面,在 AI 训练过程中,对受版权保护作品的使用,已经引发了大量的版权纠纷。
2023 年,艺术家们一同起诉了 OpenAI,原因很清晰,即 AI 生成的图像夺走了名气不那么大的艺术家的生计。2024 年,又有超出 1.1 万名的创作者联合起来对 AI 滥用他们的作品进行抗议。
2023 年,更为重磅的是,偌大的《纽约时报》起诉了 OpenAI。它指责该公司利用《纽约时报》的几百万篇文章来训练 AI,从而侵犯了版权。到目前为止,《纽约时报》与 OpenAI 的官司仍在持续进行。
在这场混战里,从业者正在探索解决办法。“十九号动漫”的创始人王景提出了一种分流付费机制,即当用户利用 AI 软件去模仿某位艺术家的风格时,应当把部分收益当作灵感补偿回馈给原作者。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妥善审理 AI 纠纷”。美国打算推动“AI 创作备案系统”,并且要求披露训练数据的来源以及权属的分配。如果这类机制能够落地,就可以缓解版权方面的争议,然而也有可能会抑制 AI 技术的创新,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在此之前,AI 一直在野蛮生长。艺术家们即便确认自己的作品被 AI 剽窃了,通常也难以找到维权的途径。AI 图正在挤占人类艺术家的饭碗,这已经是既定的事实。
GPT - 4o 等工具呈现出爆发式的发展态势,它能够以秒为单位创造出过去人类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的作品。这种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一方面对个体艺术家的生计构成了威胁,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导致艺术风格变得同质化,最终会对文化生态的多样性造成侵蚀。
AI重塑就业:从消耗生命到解放人类
宫崎骏会受到 AI 的威胁,广告设计领域将遭受冲击,风格化插画领域也将遭受冲击,甚至有预测表明,到 2030 年,90%的商业大片可能由 AI 来主导制作。
这种变革其实已初露端倪。
2023 年初,日本奈飞与 WIT 工作室推出了《犬与少年》。这部动画成为首部使用 AI 生成背景的商业动画。在该动画中,场景绘制工作大部分是由 AI 完成的。而片中的人物和动物角色,比如少年和机器狗,是采用传统手绘方式制作的。
《犬与少年》剧照
这种“AI + 人类”联合署名的方式,引发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当只需“动动嘴皮子”就能产出专业作品时,人力创作的价值会不会被稀释呢?
《犬与少年》的“AI + 人类”联合署名或许给出了未来的方向。AI 能够处理重复劳动,比如进行背景绘制。而人类则可以专注于情感表达,例如进行角色塑造。
历史常常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摄影术不但没有消灭绘画,反而促使了印象派的产生;数字工具不但没有终结手绘,反而拓展了创作的边界。
《犬与少年》团队展示了这样的过程:首先用草图来确定构图,接着让 AI 完成精细的绘制工作,最后由人类对其进行调整并定稿。这种新模式并非是取代,而是一种解放,它能够让创作者从繁重的基础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回归到创意的本质。要知道,那些曾经让动画师熬夜到崩溃的描线工作,原本就应该交给机器去做。
AI艺术真的能替代人类吗?答案是不能,至少现在还不能。
在文学创作领域,GPT 可以一下子吐出诗歌、小说的初稿,并且公司也开始使用生成式 AI 来提高效率。然而,研究显示,AI 所写的东西在深度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其风格还容易出现雷同的情况。
内容营销这类套路活儿,AI 能够轻松完成。新闻快讯这类套路活儿,AI 也能够轻松完成。然而,小说这种需要情感共鸣的高层次文学创作,依然由人类把持。诗歌这种需要情感共鸣的高层次文学创作,依然由人类把持。
在高端技术领域,AI 工具像 GitHub Copilot 可以加快写代码的速度,能够测试 bug,提升程序员的工作效率。它还能够将自然语言转化为代码,使开发周期得以缩短。然而,在面对复杂系统设计以及多需求整合等艰巨任务时,AI 就表现出了能力不足的情况。人类工程师所具备的全局思维和创新能力,是 AI 所无法取代的。
AI 的出现可能会重塑就业结构。然而,人类在创造力方面以及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决定了 AI 更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伙伴,而不是终结者。
那些可由机器和 AI 完成的工作,原本就不值得人类耗费生命去做。国产大厂中的程序员,曾因熬夜写代码而猝死;动画师也曾因熬夜画图而崩溃。然而,他们所获得的人生回报,通常与所付出的不成正比。倘若将这些复杂繁重的工作交给 AI,那不是很好吗?
从长远角度而言,当拥有强大的 AI 之后,人类或许会迎来真正的解放。我们的生命能够被用于更具意义的事情之上。
回到开篇的话题,虽然前路不明,但我们可以乐观地思考。AI 在动画领域的应用,或许会促使创意从业者改变思路,让他们专注于研究绘画技术之外的创意。因为技术的终极意义不应该是取代人类,而是解放人类,把重复劳动交给算法,这样我们就能更专注于思想与情感的深入挖掘。
宫崎骏曾说:“真正的创作,是对生命的赞美。”宫崎骏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以及所体现的匠人精神,恰恰是技术无法进行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下载钛媒体 App ,也能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