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一则令人振奋的好消息!4 月 7 日这天,美国的防务网站“Defence-Blog”突然披露了一则重要消息,那就是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已经确定要采购中国的“枭龙”战斗机,并且其飞行员正在中国接受培训。
这消息传出后,全球军火市场顿时热闹非凡。一直以来都处于被韩国 FA-50 压制状态的“枭龙”,此次在中亚地区竟然上演了一场“反杀的精彩大戏”,直接冲破了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为中国军工事业又增添了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乌兹别克斯坦的“战斗机困局”:从俄法韩到中国
乌兹别克斯坦空军的主力为苏联遗产。其中有 30 架米格 -29 和 20 架苏 -27。然而,这当中的 18 架米格 -29 因零件短缺早已被封存拆解。剩下的战机平均机龄超过 35 年。连日常巡逻都存在问题。
他们为了换装尝试了三条路。其一,试图找到俄罗斯谈判苏-30SM。从 2019 年就开始进行谈判,然而,俄方的报价高达 5000 万美元一架,这让乌方根本难以承受,一直拖延到俄乌战争爆发后,此事就彻底黄了。
很快把法国“阵风”当作了下一个目标,然而马克龙给出 1.2 亿美元的报价,这直接让乌克兰的预算望而却步。随后,乌克兰就去寻求韩国购买 FA - 50,FA - 50 看似性价比高,但其中美国技术占比超过 60%,乌克兰方面担心会被“卡脖子”,所以连看都没看就拒绝了。
中国“枭龙”反观来看,其最新的 Block 3 版本单价在 3000 到 4000 万美元之间。并且还会附赠全套的培训以及维护服务。在性价比方面,直接对对手形成了碾压态势。
关键在于,“枭龙”是专门为高温、沙尘环境而进行优化的。它的维护非常简单,简单到只需更换一个轮胎就能再次起飞。并且,它能完美地与中亚国家的工业水平相匹配。
中美技术大比拼:“枭龙”凭什么逆袭FA-50?
韩国的 FA-50 近年来凭借美国 F-16 的技术支持。它大量获得了波兰、菲律宾等国家的订单。然而,这次在中亚却遭遇了挫折。
对比两者性能就能看出差异。首先来看雷达系统,“枭龙”Block 3 配备了 KLJ-7A 有源相控阵雷达,其探测距离达到 170 公里,这远远超过了 FA-50 的机械扫描雷达。
其次是武器兼容性方面,“枭龙”能够发射射程达 145 公里的 PL-15E 超视距导弹,而 FA-50 仅仅能够搭载射程为 105 公里的 AIM-120C;在最为重要的实战潜力上,巴基斯坦曾用“枭龙”击落过印度的米格-21,然而 FA-5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战记录。
更让美国感到尴尬的是,FA - 50 的核心发动机是 F404 - GE - 102,其航电系统也需要美国授权才能出口。而“枭龙”从雷达到导弹都是 100%自主可控的。乌兹别克斯坦的这一选择表明,依靠美国技术进行“贴牌”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战略破局:撕开俄罗斯“后花园”
中亚向来是俄制战机的重要区域。哈萨克斯坦此前采购了苏-30SM 战机,吉尔吉斯斯坦一直使用着米格-29 战机。然而,俄乌战争的爆发彻底打破了这一格局。
俄罗斯自家前线战机的供应都存在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它更没有能力去顾及盟友。例如乌兹别克斯坦的苏 -30SM 订单,已经拖了 4 年却没有结果,最终乌兹别克斯坦转向了中国。
这次“枭龙”在中亚落地。这一事件的意义远远超过普通的军售。它直接宣告了俄制垄断被打破。中亚五国军购市场过去 90%曾被俄罗斯掌控。而如今中国的份额已飙升至 25%。
同业挤压了美韩的空间,“枭龙”截断了 FA-50 在中东、东欧的扩张势头,乌兹别克斯坦已采购中国的 FD-2000 防空系统,未来它或许会成为歼-35 的潜在用户,从而形成“防空+制空”体系。
中国军工的“精准营销”:不拼参数,只攻痛点
“枭龙”的胜利并非偶然,这是精准定位所带来的结果。在价格方面,用 6000 万美元购买“枭龙”Block 3+配套弹药,这个价格仅仅相当于“阵风”裸机价格的一半。
中国承诺在乌国建立维修中心。俄法连零件供应都难以保障。乌国若采购 24 架“枭龙”,未来升级歼 -35就会很容易实现,能避免被多国技术标准所束缚。
美国一方面用 FA-50 去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又对其盟友进行技术封锁,这种既想要赚钱又想要控制的策略,早就被发展中国家给看穿了。
“枭龙”出口至乌兹别克斯坦。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军工取得了胜利,同时也是全球南北方国家之间博弈的一个缩影。在当下,美国仍在以冷战思维来推销“贴牌武器”,而中国却已经凭借“高性价比+自主可控”的优势,对军贸规则进行了重新定义。
美国“Defence-Blog”发出感叹:“这场中亚突围战表明,在 21 世纪的军火市场中,不再是技术最先进的就能获胜,而是谁最了解客户需求谁就能称王!” 对于此你们有怎样的看法呢?#宝藏兴趣创作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