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余承东称自己是i人:看似e实则为推广产品,从手机到汽车那些事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4-10 09:02:17     108

余承东说自己是个“i人”。

在问界新 M7 Ultra 的智驾直播里,余承东坦诚地说,在同学聚会上,他是最沉默的那个人;他说话直来直去,经常会引发问题;他是一位文科不太好的理工男。

我本身性格很内向。然而,为了这个行业,我只能奋力去拼搏做事。在言语当中,余承东将自己贴上了 i 人的标签。他之所以看起来很外向(e),是为了让自家的车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

余承东有些谦虚了。

外界已经习惯了余承东站在台前为手机、汽车等产品进行宣传。余承东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给产品塑造网红概念,还能够因为意见不合而与友商展开“一决高下”的较量。

余承东宣布_余承东离职_

图源华为微信公众号

在业界,余承东拥有一个更具网红特质的标签,那就是“余大嘴”。2020 年 10 月,余承东携带着华为 Mate 40 系列手机归来。就在这场发布会上,余承东喊出了“遥遥领先”。

接下来的几年,余承东迈入了车圈,并且“遥遥领先”也一同迈进。华为与赛力斯一起打造出的问界 M5 和 M7 先后亮相,余承东个人 IP 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不可轻视的。在 2024 年开年的前三个月,问界的销量都在新势力榜单中获得了冠军。

实际上,问界站稳了市场脚跟。在华为不造车的规划之下,余承东的压力并没有减小。

当前,华为鸿蒙智行的“朋友圈”包含问界、智界、享界和尊界这四大品牌。这些品牌各自面对不同的市场以及受众。大家都想复制问界所取得的成功,然而这并非易事。更直白地来讲,大家都期望余承东的个人 IP 能够为其市场表现增添力量,促使自家的车能够卖出更好的销量。

2025 年到来,造车新势力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四界”的销量情况各不相同。余承东承担起了新的任务。近期,从华为官网的信息可以看出,余承东不再担任车 BU 的董事长,仅仅保留了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的头衔。据新京报的报道,有分析人士指出,余承东不再兼任华为车 BU 董事长,这并非是对汽车业务不管不顾,而是将精力更加集中在华为终端与鸿蒙智行上。

余承东卸任这件事的背后,展现出了华为更为深远的考量。随着华为车 BU 主体的期望得以成立,并且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华为在坚定地执行不造车战略的同时,期望能够与更多的车企展开合作,从而扩大鸿蒙智行的朋友圈。

余承东对“四界”的流量加持已经难以兼顾,所以不如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鸿蒙智行上,使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含华量”得以提升。

从问界到尊界,余承东力争“遥遥领先”

余承东很久不提“遥遥领先”了。

去年 6 月的一次论坛里,余承东对某四个字没有提及。他表示在产品质量、产品可靠性以及产品耐久性方面,一定达到了“那四个字”所代表的水平,确立了“那个领先”的地位。

宣传话术变了,但余承东没变。

先不说余承东到底是 i 人还是 e 人,至少在公开的场合当中,余承东依然还是那个“余大嘴”。

市场对这一称呼是熟悉的。2012 年 9 月,余承东刚接管华为消费者业务没多久,他满怀热情,想要带领华为全面进军中高端手机市场

当晚,余承东发布了一条微博,内容是关于“华为消费者业务的 7 个调整方向”。这些调整方向包括做自有品牌,要做中高端智能机型,启用华为海思四核处理器和 Balong 芯片,并且要做硬件世界第一等。

当时的手机市场被诺基亚和三星占据。苹果凭借 iPhone4S 突然出现。各大手机厂商在激烈地竞争。余承东设定的这个目标很激进。于是就有了“余大嘴”以及“余大炮”的称号。

鲜明的个性使余承东在圈内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就如同雷军对于小米那般。这种因差异而形成的 IP 赋能,在余承东以及华为身上也是同样适用的。

余承东挑起车 BU 大梁之后,其个人风格鲜明地显露出来。他曾放出“一年内干翻特斯拉”的豪言,还说过“先做成中国第一,再做成世界第一”,并且宣称“一年卖 30 万辆”,以及“把 BBA 一把干掉”。

问界是率先享受到余承东流量红利的品牌。问界 M5 创造了新势力中单一车型最快破万的成绩。问界新 M7 实现了起死回生。问界 M9 创下了国内市场豪华品牌车型的销量新纪录。这些都与余承东有着密切的关系。

余承东宣布__余承东离职

问界家族,图源鸿蒙智行官方微博

去年 4 月,华为终端 BG CEO 一职卸任之后。余承东的出镜频率变高了。他带着鸿蒙智行家族在各个直播间以及车展上纷纷亮相。

特别是从去年开始,由于雷军以及小米 SU7 的火热,老板亲自参与到做 IP 的事情中几乎成为了车圈的普遍标准。去年 12 月,余承东在抖音开设了账号,在三天的时间里,粉丝数量突破了 200 万。2 月 14 日,余承东发布了第一条视频,这条视频登上了当天抖音热榜的第一名。

更早的时候,余承东开始在微信视频号上进行活动。从这之后,余承东不只是在微博上活跃,而是要在整个网络上释放出更大的流量效应。

本质上,余承东成为“网红”或许并非他原本的心意。然而,在“即便酒再香也怕巷子太深”的这种市场竞争环境之下,余承东必须要打造好自身的 IP,为华为鸿蒙智行的销量去营造声势。

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新车往往容易像昙花一样一现,短暂的曝光很容易被新的车企和车型所取代。

以问界新 M7 作为例子,从上市之时到成为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第一名,其月销量几乎要逼近三万辆,这样辉煌的时刻持续了半年之久。在去年的四月份,问界新 M7 的销量开始呈现下降的态势,后劲不足的趋势十分明显,直至如今,其销量仍然不是很稳定。

想要一直处于被关注的状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持续推出新的车辆。鸿蒙智行不能仅仅依靠问界这一个品牌。

_余承东宣布_余承东离职

鸿蒙智行家族,图源鸿蒙智行官方微博

去年,华为先后推出了与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Y 相对标的智界 S7 和 R7。人们希望智界能成为问界之后鸿蒙智行的第二条增长曲线。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如人意,智界 S7 已经出现销售不佳的情况。

鸿蒙智行接着推出了享界 S9,其定位更为高端,以迈巴赫为对标对象,意在分得豪华纯电轿车市场的份额;在即将到来的上海车展上,尊界 S800 也将亮相,其定位为百万级豪车。

理想状态下,鸿蒙智行需要多点开花,这样才能够撑起华为车 BU 业务的表现。然而,从目前的实际表现来看,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其他“三界”要想复制问界的成功,并非易事。

去年那场论坛上,余承东称,他从不反对团队成员进行吹牛行为,不过吹牛是可以的,但吹了之后就必须要做到。

他表示,华为设定了目标就必定要达成。华为将“遥遥领先”转变为“三个领先”,即团队要在持续保持行业领先的征程上奋力前行,要做到“一步领先,接着步步领先,进而更加领先”。

余承东不再“端水”,更聚焦于鸿蒙智行

“余大嘴”的成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23 年 3 月 31 日,华为董事长任正非签发了内部文件。此文件名为《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在该文件中,华为承诺不造车的期限被延长了 5 年。并且明确表示“5 年之后会再发个 5 年”。

他着重指出,“华为/HUAWEI”不可以出现在整车以及外观的宣传当中,尤其不能出现在“华为问界”和“HUAWEI AITO”方面。

在同一天,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业绩会上明确地说:“存在一些部门,还有一些个人以及合作伙伴,他们在宣传过程中对华为品牌进行了滥用。”

当天上午,余承东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宣传海报,上面印有“HUAWEI 问界”字样。很明显,在前线努力宣传的余承东碰到了“雷区”。

风波过去之后,余承东变得低调了很多。然而,余承东对于华为车 BU 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在余承东开始亲自管理车 BU 之前,华为在汽车行业的布局进展并不顺畅。

华为在 2019 年就成立了车 BU 。车 BU 主管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一开始,车 BU 的定位是做中国的“博世”,包含出售零部件的零部件供应模式,还有为车企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的 HI(Huawei Inside)模式。

两大模式之下,合作车企没出现爆款车,华为车BU也不温不火。

余承东下场主管车 BU 后出现了转折点。余承东主导了车 BU 的第三个模式,此模式为智选车模式(2023 年 11 月更名为鸿蒙智行),也就是华为与车企一同研发车辆,深度参与设计,并且借助华为的渠道进行销售。

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四界”是在这一模式中诞生的。余承东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鸿蒙智行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华为车 BU 的代表人物。

值得关注的是,华为车 BU 经历了几年投入期的亏损。2024 年,其销售收入达到 263.5 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474.4%。并且首次实现了全年盈利。

余承东已经收获了盈利的成果,然而就在此时他卸任了车 BU 董事长,外界都在思索这是否会对车 BU 的业绩产生影响。

余承东离职_余承东宣布_

余承东现任职位,图源华为官网

但梳理内部的结构就会发现,实则不然。

从业务划分角度来看,零部件供应模式以及 Hi 模式属于华为车 BU 。而鸿蒙智行归属于华为终端 BG ,也就是消费者所熟知的那些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部门,如华为手机、电脑、平板、耳机等。

此次调整过后,余承东依旧担任华为终端 BG 董事长。这表明,即便卸任了 BU 董事长的职务,也不意味着余承东不再负责车业务。他依然通过主管华为终端 BG 来掌控鸿蒙智行业务,也就是将精力更集中在鸿蒙智行自身上。

这不难理解。因为产品线增多了,所以余承东在对“四界”品牌进行宣传造势时,多少带有一点孤军奋战的感觉。

360 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曾调侃,余承东能够为华为省下十亿的广告费。品牌数量越多,那么压在余承东身上的宣传压力也就越大。当下“四界”的每个品牌都需要进行宣传,并且对应的是四家不同的合作车企。要想保证做到“雨露均沾”,同时还要兼顾手机业务,余承东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也就是说,要端平余承东这碗水是很困难的。相较于去做四界的“端水大师”,还不如仅仅将精力集中在鸿蒙智行上。

毫无疑问,从手机领域到汽车领域,余承东是一位懂得营销的企业家。余承东的影响力,早就超越了汽车业务本身,成为了华为汽车战略的生动象征。然而,随着产品线的不断增加,余承东的个人品牌(IP)效应不一定能覆盖到所有的车型,“鸿蒙智行”这四个字或许更加需要余承东的参与和推动。

车BU即将实现独立,华为朋友圈持续扩大

那时候其他人都对我们不抱看好的态度,并且也没有谁愿意与我们展开合作。去年鸿蒙智行的年度直播里,余承东提及了与第一家合作车企赛力斯的合作由来。

华为当时处于艰难阶段,没有产品可供销售。一直在思考华为的哪些产品能够应用于汽车。之后发现华为的智能汽车电机部件可以在汽车上使用。

很多车企都不愿与之合作,然而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却欣然同意合作。于是问界得以诞生。华为也没有让赛力斯失望,赛力斯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继特斯拉和比亚迪之后的第三家盈利的车企。

这几年,华为的社交圈子在不断扩大。单从鸿蒙智行这方面来看,问界背后站着赛力斯,智界背后站着奇瑞,享界背后站着北汽,尊界背后站着江淮。

近期,上汽曾经反对与华为合作,然而如今也投入了鸿蒙智行的怀抱。今年 2 月,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签署了深度合作协议,并且双方会合作打造全新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尚界”。

余承东此前曾提到华为不会有第五界,而这一情况被打破了。到目前为止,华为的汽车朋友圈已经将一众车企“国家队”基本上都囊括在内了。

华为三令五申“不造车”,但车圈处处都有华为影子。

余承东离职__余承东宣布

图源华为官网

鸿蒙智行已经扛起了华为汽车布局的重要旗帜,然而华为的野心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尤其在汽车行业步入智能化下半场之际,华为需要继续扮演“辅助”的角色。

2024 年 1 月,华为为了继续坚守不造车的承诺并整合智能化技术,与长安汽车展开合作并成立了新公司引望。当时,华为表示要把车 BU 的诸多核心技术集中到引望,引望的主要业务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服务等。

这预示着华为车 BU 开始进入分拆的阶段。去年 9 月,华为有副董事长以及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他公开进行了表示,称在 2024 年底期望能够把华为车 BU 的所有资产和人员装载到引望当中,以实现引望的独立运作。

如今时间已过一年多,华为车 BU 的分拆已基本接近尾声。这表明了余承东卸任车 BU 董事长的最根本原因,即鸿蒙智行和引望将独立进行协同工作。

_余承东宣布_余承东离职

图源鸿蒙智行官网

余承东卸任车 BU 董事长之前,引望率先完成了工商信息的变更。如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兼任深圳引望董事长,而余承东出任副董事长。

余承东负责鸿蒙智行智选车业务,其模式保持不变,由华为终端 BG 来主导发展;徐直军会推动车 BU 从内部研发朝着技术输出平台进行转型,同时强化与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等车企的合作,车 BU 由引望独立运营,且由华为控股。

徐直军在之前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说,希望独立就意味着“华为不造车”。他还说,只有确定长远不造车,华为才会开放引望的股权。

余承东的卸任,本质上再次印证了华为不造车的路线。这也给一众车企吃下了定心丸。核心问题是,即便车圈“含华量”很高,华为的角色依然是供应商。对华为来说,只有给更多的车企和车型供货,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坚定不造车的路线,能够让车企放心地拥入华为的怀抱,并且这样的车企会越来越多。

回想在一年多以前,当接到《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这封内部信的那一刻,满腔热血的余承东心中难免有着复杂的滋味。如今,虽然卸去了某些职务但并未退场的余承东,将注意力转而集中到了终端以及鸿蒙智行上,这也算是回归到了他最为熟悉的领域。

(本文头图来源于华为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作者:王慧莹,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