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AI大模型精英离职潮:百川智能高管频繁出走,大厂与创业如何抉择?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4-13 14:01:27     189

图源:视觉中国

文丨妮可

编辑丨叶锦言

出品丨深网·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去大厂还是自己创业?对于在 AI 圈非常热门的大模型精英而言,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DeepSeek 迅速走红之后,那些被重新投入到竞争环境中重新进行排序的,还有处于 AI 人才队伍金字塔尖的一小部分人,即明星创业团队的“联合创始人”和高管。

最新动态如下:百川智能的创始团队仍处于动荡之中。商业合伙人邓江已宣布离职,并加入了一家 AI 国企。不久前,联合创始人焦可和陈炜鹏也传出了离开的消息,而距离 CMO 洪涛出走仅仅过去了 5 个月。

今年 2 月中旬,MiniMax 的合伙人魏伟以及公司副总裁魏伟离职了。经统计,在大模型六小龙当中,除了阶跃星辰暂时还没有出现高管离职的情况之外,其他的 AI 六小龙都有多位高管离职。在这背后,能够看出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卡位战争正在浮现。而在人才网那一端进行收口的,是互联网巨头。

行业驶入深水区后,部分“出走”的人才持续把技术迁移至垂直行业,期望过往经验能得到更好的复用;还有一些人,成为了巨头“技术卡位”的成果,他们被赋予的新角色是,在巨头庞大的 AI 体系中,充当紧密相连的一个环节又一个环节。

人才震荡

创业者王小川接连失去了他的四员猛将。

2023 年 4 月 10 日,王小川(前搜狗 CEO)与茹立云(前搜狗 COO)一同创立了大模型公司“百川智能”。3 个月过后,洪涛(前搜狗 CMO)加入百川智能并担任联创,迅速搭建起了一个商业化团队。

王小川投身大模型这件事,是茹立云推了他一把。在过往媒体的报道里,洪涛被描述为王小川的“铁杆嫡系”。在创业团队中,焦可负责互联网业务,陈炜鹏主导大语言模型技术研发,他们二人都是王小川在搜狗的旧部。

2023 年是大模型最为热门的一年。百川智能被寄予厚望,有望对标 OpenAI。其团队成员有很多都来自谷歌、阿里、腾讯、字节等大厂。

新兴科技赛道有热钱在涌动,在这个时候,人才就如同弹药库一般。王小川所要瞄准的方向是 AI 医疗。

百川智能是聚焦细分赛道最早的 AI 六小龙之一,王小川要去做大厂射程范围之外的事情。在之前的访谈里,他还坦诚地说:“我是因为医疗才来做大模型的,并非用大模型去做医疗。”

踏实去做 to B 生意,然而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就注定需要熬过一段艰苦的日子,特别是在还没有形成竞争优势的这种情况下。

2024 年 2 月,《财经网》报道称,洪涛在一场社区活动上有所表示。他更注重商业化的成本压力,一年下来辛苦地做各种私有化项目,对于到底能挣多少钱,其实他内心是没有把握的。

王小川经过多次调整后,最终决定全身心投入医疗领域。然而,这个赛道的情况却变得越来越糟糕,华为和蚂蚁在 AI 医疗领域持续有新的举动,百川智能原本“大厂射程之外”的定位也逐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了。

市场有更大的质疑声,这种质疑声来自于百川智能是否过度押注单一赛道,从而使得基础技术跟不上了呢?在 DeepSeek 爆火之后,这样的对比显得尤为明显。

一开始,百川智能的策略是“通用大模型”与“医疗”同时进行。在基础技术方面,它具有优势。2023 年,百川智曾创下“平均 28 天就发布一款大模型”的速度。

2024 年时,王小川几乎将所有筹码都堆在了医疗领域。外界将此解读为陈炜鹏离职的导火索。

《职场 Bonus》有报道称,王小川之前觉得基础模型训练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成本,还判定自家技术在半年之内追不上 DeepSeek,所以春节过后基本上就什么事都不做了。

在与《晚点》进行沟通时,王小川承认,若不讲通用模型的相关故事,就难以获得融资。

技术路径存在分歧,且这一分歧早已被埋下。陈炜鹏离开了百川智能,之后选择了 AI 编程赛道来开展创业活动。最新消息显示,他已经开始接触投资人。

不当“弃子”

百川智能在 AI 六小龙中人事动荡较为显眼,然而它并非是唯一遭受“断臂之痛”的。

在 DeepSeek 尚未出现的时候,AI 六小龙在技术突破方面以及商业探索上的压力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并且裁员的消息频繁传出。在互联网的职场社区里,除了裁员这一情况之外,“锁 HC”“团队出走”“内斗”这些一直都是大模型头部创业公司的关键词汇。

2024 年 8 月,零一万物的技术联创以及算法副总裁黄文灏加入了字节。不久之后,零一万物的核心成员李先刚回到了贝壳。在这一系列的变动之下,头部大模型厂商的业务调整逐渐全面地显现了出来。

多家大模型公司在 2024 年达成了放弃预训练的默契。零一万物的预训练团队传出了要被阿里收购的消息。

去年 12 月,零一万物的预训练算法团队和 Infra 团队被裁撤不久后,就接到了阿里的通义和智能云团队抛来的橄榄枝。尽管事后被证实这是假消息。

李开复当时在内部会议中提及,零一万物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预训练投入的资金数额较大,公司打算进行转型并从事应用方面的工作。

融资难与价格战同时存在,大模型行业几乎进入了寒冷的时期。大家更多地在谈论如何能留在牌桌上,以及账上还留存着多少“过冬的钱”。形势逼迫之下,前一年费尽心思引进的部分人才,在业务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不得不成为了“被舍弃的棋子”。

“顶流”月之暗面,也经历了一场高层级的人事地震。

去年 11 月,月之暗面处于和朱啸虎的仲裁风波当中。在这个时候,几名主要负责出海产品的成员陆续离开了。

因为进行了战略调整,月之暗面的两款出海产品 Ohai 和 Noisee 停止了更新。月之暗面对此作出回应,说这两款产品只是试探性的尝试,并没有正式立项,所以能够快速地进行调整;公司主动实施精简策略,把重点更多地放在 Kimi 产品的开发上。

明超平曾是 Noisee 的前产品负责人,他离职后开始了创业。有消息表明,他的创业项目起步速度很快,目前正以 5000 万美元的估值进行融资。月之暗面的两家原始股东都表达了投资的意向。

在“人才外溢”效应的作用下,外移的人才持续为产业变革注入动力,正在酝酿着一个全新的竞争态势。这些出走的人才带走了技术和经验,或许会迎来与“老东家”在某个细分领域相互遭遇、难以避让的局面。

焦可现在创业所从事的是 AI 语音方向。此前他在百川智能时期做的是语音交互项目“百小应”。从技术和应用层面来看,这两者很可能存在业务重合。

从某种程度而言,对于这些明星创业团队里的“联创”以及高管们,与其被当成“弃子”,不如自己主动去坐到牌桌之上。

巨头收网

出走的“联创们”选择自己创业并且重新成长。一方面,这是由于行业存在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另一方面,这也是顺应市场的一种选择。

早期投资占比 42%,占据了主导地位。

资本除了将希望放在头部大模型公司外,更多地放在了早期和成长期的优质项目上。这表明,随着行业走过粗放增长期,资本在对巨头进行押注的同时,开始把注意力聚焦在下一代创新生态上。

从 AI 六小龙迁移出来的“联创们”已经经过了市场的一轮验证。他们既有技术背景,又具备商业化落地的潜力。显然,他们是更适合进行绑定的对象。

进入后 DeepSeek 时代,AI 六小龙在进行“人力摸底”。大模型业务相关企业也在进行“人力摸底”。这些企业或多或少都在进行“人力摸底”。

除了靠近资本、迈向创业之外,还有一条路径渐渐变得清晰,那就是前往大厂担任高级“螺丝钉”。在不断流动的大模型人才市场当中,互联网巨头正在收拢网罗,以此来达成技术卡位的目的。

大厂对顶级人才的争夺逐渐白热化,其中又以字节最为激进。

零一万物黄文灏除外,智谱 AI 的核心研究员丁铭,面壁智能的核心研究员秦禹嘉,他们都将下一个职业旅程设定在了字节。

今年 2 月,前谷歌有一位“大牛”叫吴永辉。他正式加入了字节跳动。在字节跳动,他担任大模型团队 Seed 基础研究的负责人。并且,他直接成为了字节跳动 CEO 梁汝波的一员。

《晚点》有报道称,吴永辉加入之后,原 Seed 负责人朱文佳将重心进行了调整,使其专注于研发与体验更为相关的模型应用能力,像问答方面的能力、创作方面的能力、解题方面的能力、代码方面的能力以及 AI 使用工具的能力等。原本需要向朱文佳进行汇报的字节 AI Lab 负责人李航和字节 AI for Science 负责人顾全全等,都转变为向吴永辉进行汇报。

字节在人事上的大动作,或许跟大模型进度不如预期有关。

DeepSeek 破圈之后,梁汝波在 2 月 13 日的全员会议上表明,DeepSeek 的长链思考模式并非是在业界最先开创的,并且他反思了公司在技术跟进速度方面存在着欠缺。

利用平台资源持续加固人才“蓄水池”。通过关键人才来寻求破局。或许这就是当下大厂们能够找到的最佳解法。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