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成都正在加快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及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建设。数据表明,在 2024 年,成都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了 1079 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 39%。贡嘎一号、天行者一号等七款机器人产品被震撼地发布出来,这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4 月 11 日举行了 2025 成都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会议,目的是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并聚合行业头部资源。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们在会议上积极地提出建议和计策。当日下午,同期举办了“人工智能+人才”“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文创”这三场主题对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持续对产业发展生态进行优化,共同促进成都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活动现场
看成绩:
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二方阵、西部第一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的一位负责人在会上进行介绍。成都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 AI 芯片、算力、算法、数据、场景这些方面。成都要构建 1+3+1 的产业体系。成都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 年,据介绍,成都人工智能的核心产业规模达到了破千亿的程度,相关企业数量突破了千家。实现了“双千突破”,其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第二方阵,在西部则是排名第一。
成都在具体做法方面,加快提升 AI 三要素的实力。建成了 9 个大型算力中心,算力规模从 2023 年的 1200P 提升到了 8700P。有八个大模型通过了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发布并实施了《成都市数据条例》,还获批建设了全国首批数据标注基地。同时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实现突破,人工智能的有效授权发明专利突破了 1 万件,同比增长 32%。并且有八家企业入选了 2024 年度 AI 创新应用揭榜挂帅名单,在数量上排在全国第三。
成都加快推出爆款产品,在 2024 年发布了贡嘎一号、天行者一号等七款机器人产品,其管道焊接机器人企业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位居第一。成都设立了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基金群,目标总规模约为 150 亿元,并且举办了产融对接会,协助 688 家企业获得了超过 105 亿元的授信。另外,成都市成立了场景创新促进中心,通过场景创新来牵引产业发展。
2025 年,成都有争取的目标,即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要达到 1300 亿元,其增速要超过 30%,并且要加快对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的打造。
提建议:
成都还有潜力可挖场景打造是关键
会议指出,在基金投资方面,成都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存在差距;在场景开放方面,成都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存在差距;在政策扶持方面,成都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存在差距。专家学者们针对这些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称,成都在机器人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智能制造领域也有突出表现,并且在智慧医疗等方面成绩斐然。随着“杭州六小龙”中的 DeepSeek 等迅速走红,城市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力越发明显。他觉得,成都应当做好规划以及制定激励措施,来扶持种子企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
蒋昌俊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陈玲同时担任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她认为,成都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中小企业的数量颇为众多,然而大企业的数量却相对较少,特别缺少能够覆盖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杀手级”企业。
她称,成都在人才基数方面具备成熟条件,在市场体量方面具备成熟条件,在交通条件方面具备成熟条件,在创业氛围方面具备成熟条件,所以还有很大潜力能够被挖掘。
陈玲
陈玲觉得,成都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空间。她给出了两点建议:其一,国有金融资本方面,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其二,在核心技术领域,要努力做强产业生态。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的副总裁蔡光忠觉得,成都的产业布局较为完备。在制造业方面取得了良好发展,文化产业亦是如此,人工智能产业等也都有不错的进展。并且,成都在营商环境以及生活成本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他在全国各地时常会推荐成都,还表示我们应当具备足够的信心。
蔡光忠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以及蚂蚁技术研究院院长陈文光提出建议,成都应当通过场景突破来带动产业能级的提升。可以对优势产业的智能化潜能进行深入挖掘,比如在金融、零售等较为成熟的载体上开展 AI+场景产业的标杆培育工作,并且构建更多常态化的对接平台,加大奖励和补贴的力度,以加快场景价值的转化。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鹏提出建议,成都需要丰富场景的开放方式,促使企事业单位能够充分地拥抱大模型。他同时建议,应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与本地的高校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以培训高端人才。
北京百川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小川持有这样的观点:从应用场景着手,这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突破点。他提出建议,应当将重点放在瞄准生命科学以及具身智能这两个方向上,并且要抓住头部企业。
他透露,百川智能已在成都完成注册,此注册使其将成为公司的第二个总部基地。同时,子公司开发的智能诊断工具已在成都开始实践,而血友病的康复产品正在华西医院进行落地工作。
王小川
聚生态:
定期举办对接活动,持续释放AI+垂直领域潜力
当日下午,会议专门设置了三场特色对接活动。借着成都七中建校 120 周年校庆的这个机会,举办了成都七中人工智能领域杰出校友合作对接会。并且邀请了老、中、青三代成都籍的人工智能领域杰出校友回到成都。大家一起商讨助力城市发展的大计。
成华区龙潭机器人特色产业园的代表在现场进行了对接交流。
另外两场产业促进活动是由成都本土企业发起的,同时还有睿创新和明途科技参与。这两场活动分别围绕人工智能在外科手术以及文创消费这两个主题,去探讨跨界协同的路径,以此来加速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的相关工作负责人表明,在未来,会凭借专家委员会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按时开展细分领域的专题对接活动,不断释放 AI 与垂直领域的潜力,以此来帮助成都全力迈向“全国第一方阵”。
红星新闻记者 王俊峰 摄影报道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