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近年来金融数据安全防线遇严峻挑战,美湾景资管因数据泄露被罚2000万美元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4-14 16:03:17     111

_比诈骗更可怕!金融数据正在黑市“明码标价”_比诈骗更可怕!金融数据正在黑市“明码标价”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在加速推进。金融数据安全防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跨国的银行集团到区域性的金融机构,数据泄露事件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攻击的频率在不断提高,危害的程度也在持续升级,这为整个行业的数据安全敲响了警钟。

数据泄露“重灾区”

近期,美国湾景资产管理公司旗下拥有多家抵押贷款服务公司。该公司因数据泄露事件,并且涉嫌未能充分配合事后的监管调查,所以被罚款 2000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1.46 亿元)。

美国相关监管部门发布声明,该公司在信息技术实践中存在漏洞,且此前发生了一起影响 580 万客户的数据泄露事件。当时有一名员工在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互联网搜索,不经意间下载了恶意软件。犯罪分子借助恶意软件非法入侵公司网络,窃取了包含个人身份信息等在内的敏感数据。

比诈骗更可怕!金融数据正在黑市“明码标价”_比诈骗更可怕!金融数据正在黑市“明码标价”_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类似金融机构数据泄露事件。某市场研究机构发布报告表明,仅在 2024 年上半年,我国金融行业数据泄露事件就已超过 8400 起,这个数量接近 2023 年全年的总和,使我国成为数据泄露的“重灾区”。2024 年 10 月份有一起事件影响较大,国内某贷款平台有超过 4 万条用户数据被放到境外网站进行售卖,这引发了业内机构以及众多金融消费者的担忧。

“数字黄金”为何频频失窃

在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数据成为了金融机构的核心资产,被称作“数字黄金”。这些数据不但蕴含着极为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且还是支撑金融业务运行的关键要素。但是,由于其具有敏感性以及惊人的变现价值,所以也让它成为了黑客眼中的“香饽饽”。而黑客的攻击屡屡得手,这暴露出了金融机构安全防护体系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许多金融机构的核心系统在数字化浪潮下仍基于传统架构,其技术架构较为薄弱。同时,安全防护机制也相对薄弱。在快速迭代过程中,新旧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引发了大量安全漏洞。

比诈骗更可怕!金融数据正在黑市“明码标价”_比诈骗更可怕!金融数据正在黑市“明码标价”_

管理机制发展较为迟缓。许多金融机构在安全体系建设方面未能与业务创新的步伐保持同步,其权限管理制度实际上如同没有设立一样,过度授权的情况广泛存在;对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安全管理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外包服务商成为了数据泄露风险的暴露之处;员工缺少安全方面的培训,数据安全意识较为淡薄,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攻防态势出现失衡的情况。现代网络攻击已经构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攻击工具变得日益专业化并且自动化。黑客借助 AI 技术达成了攻击的精准化,这使得防御成本以几何级数的方式不断增长。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安全团队普遍遭遇到了人才短缺以及预算不足的艰难处境,很难构建起有效的防御体系。

筑牢数据安全“防火墙”

金融数据安全不但关乎着行业能够健康发展,而且与金融体系的稳定息息相关,同时也和市场规范地运行紧密相连,还与国家的经济安全有着密切的关联。在面对越发严峻的金融数据安全形势时,金融机构应当构建起全方位的、立体的防御体系。

技术进行了防御升级。构建了智能安全中枢,将威胁情报、行为分析、异常检测等能力进行了整合,从而实现了安全事件能够在分钟级内做出响应;运用了同态加密、多方安全计算等隐私计算技术,以此来确保数据是“可用不可见”的。

_比诈骗更可怕!金融数据正在黑市“明码标价”_比诈骗更可怕!金融数据正在黑市“明码标价”

管理机制进行革新。实施零信任安全架构,按照“持续验证、最小权限”的原则对访问控制体系进行重构;对供应商的安全合规性进行全程监管,在合同里明确安全要求,并且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制定出安全能力评估标准,把各部门的安全表现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开展常态化的攻防演练,持续对防御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参与金融行业威胁情报共享平台,从而实现安全信息的实时互通;与专业安全机构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借此引入外部专业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建立跨机构的应急响应机制,进而形成联防联控的安全共同体。

此外,这场数据安全保卫战需要金融机构努力,也需要每位金融消费者参与。定期修改密码,这是一种简单的安全习惯;谨慎授权应用,这是一种简单的安全习惯;关注账户异常情况,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安全习惯。这些简单的安全习惯,可能就是阻止数据泄露的最后屏障。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