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2025年中国AI情感陪伴市场将达595亿,社交AI为何集体降温?DataEye深度解析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4-18 09:01:25     101

人工智能技术爆发之后,AI 陪伴类产品成为热点之一。有机构做出预测,在 2025 年到 2028 年这段时间里,中国市场中 AI 情感陪伴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会从 38.66 亿元增长到 595.06 亿元,在这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148.74%。

然而,DataEye 研究院察觉到,在 AI 陪伴类产品里,去年曾经极为兴盛的社交 AI APP 这种业态,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星野产品近期投放力度大幅下滑,猫箱产品近期投放力度大幅下滑。星野的活跃用户量面临大幅萎缩,猫箱的活跃用户量也面临大幅萎缩。整个行业似乎迎来了集体降温。

社交AI,到底是怎么了?

本期,DataEye 研究院选取星野、猫箱、筑梦岛这三款头部社交 AI 产品。从数据角度和市场角度出发,对社交 AI 行业的转变展开探讨。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一节:星野VS猫箱VS筑梦岛数据对比

(一)下载量趋势对比

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__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

点点数据指出,2025 年之后,筑梦岛这款社交 AI 应用在大陆市场苹果端的下载量明显下滑。

其中,星野和猫箱是国内社交 AI 领域的两款头部产品。它们的下载量走势十分接近。在 2 月上旬之前,下载量都处于高位,每天的下载量约为 2 万次。2 月上旬开始,下载量迅速下降,到现在,每天的下载量维持在 7000 次左右。

筑梦岛的整体下载量比较低,并且下滑的趋势也很明显。在 2 月中旬之前,筑梦岛每天的下载量通常在 3000 次上下。之后,下载量快速下降,到现在每天的下载量保持在 1000 次左右。

(二)投放趋势对比

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__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

ADX 行业版数据表明,从 2025 年开始,筑梦岛这款应用的投放力度在下滑。

其中,星野在投放力度方面远远领先于其他两款应用。它的日投放素材量峰值超过 2.6 万组。然而,在 2 月份,其日投放素材量出现了大幅下降,仅为此前的一半左右。之后,日投放素材量有了些许回升,但又再次下滑至 10000 组左右。

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__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

观察猫箱与筑梦岛可以发现,剔除星野后,这两款应用的投放力度走势相近,并且它们下滑的程度比星野还要大。

- 筑梦岛日投放素材量从此前的 1000 组左右暴跌到如今的 300 组左右,其下滑程度比星野要大很多。

总体来看,星野的投放力度在今年 2 月份迎来暴跌,轻则腰斩。总体来看,猫箱的投放力度在今年 2 月份迎来暴跌,重则“脚斩”。总体来看,筑梦岛的投放力度在今年 2 月份迎来暴跌,轻则腰斩,重则“脚斩”。

(三)媒体分布对比

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_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_

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_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_

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__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

ADX 行业版数据表明,在近 90 天的时间里,三款应用的投放渠道分布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星野主要投放腾讯系媒体平台,筑梦岛也主要投放腾讯系媒体平台。它们的核心投放媒体都是 QQ 音乐,其余的主投媒体也非常相似,像优量汇、酷狗音乐、QQ 阅读、欢乐斗地主、酷我音乐等,只是在投放的位次上有所差异。

猫箱的核心投放媒体是字节系穿山甲联盟,其素材量占比要远远超过腾讯系媒体平台。

结合以上数据,DataEye研究院观点如下:

①社交AI行业迎来集体降温,2月份为其转折点

投放力度方面,三款具有代表性的社交 AI 应用出现明显下滑。下载量数据方面,这三款社交 AI 应用也出现明显下滑。这表明社交 AI 行业迎来了集体降温。

相关数据下滑的转折点都集中在 2 月份。所以 2 月份能够被视作社交 AI 行业发展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转折点。

此次行业出现集体降温的情况。在投流方面,不论是腾讯系的媒体平台,还是字节系的媒体平台,都受到了影响。

此次社交 AI 行业降温,一个特征体现为投流侧的投放力度出现了大幅下滑。这表明各家厂商都大幅度地削减了投流预算,以此来应对(或顺应)市场的变化。

其中,主投腾讯系媒体平台的星野以及筑梦岛是这样,以字节系媒体平台为核心的猫箱也是这样。这表明此次行业发生变化,腾讯系媒体平台和字节系媒体平台都受到了影响。

第二节:原因分析

去年社交 AI 行业处于火热状态,此次行业遇冷,这代表着什么呢?背后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在推动呢?

DataEye 研究院依据公开数据和资料,从外部以及内部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着手,对社交 AI 行业发生变化的原因做出了如下推测,此推测仅供参考。

(一)外部原因

①AI行业战略重心转移,社交AI重要性下降

同时,社交 AI 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腾讯在大模型端全面拥抱 DeepSeek-R1 模型,并且迅速推出了自家的深度思考模型混元 T1;字节和阿里也先后在深度思考大模型方面发力。

应用端方面,腾讯元宝开始大力发力,其投放的规模大幅上涨了数倍。而阿里对其旗舰 AI 应用“新夸克”进行了升级,并且与旗下的通义一起,大力进行投放,以此来与腾讯元宝、豆包等竞品展开竞争。

_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_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

在此种情况下,AI 社交这一细分赛道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行业遭遇寒冷状态是正常的现象。并且 DeepSeek 爆火使得行业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同时社交 AI 的转折点时间点也在 2 月份,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与时间链是相符合的。

(二)内部原因

①产品同质化严重,用户缺乏新鲜感

从目前的产品功能方面来看,多数社交 AI 应用实际上仍然属于对话式 AI,只是给它套上了“情景剧本”以及情感陪伴这样的外壳。

以虚拟角色作为纽带,将用户与“情景剧本”相链接,从而进行故事化的延伸。并且通过“认同-理解-表达”的逻辑,建立起情感陪伴。

因此,在产品设计方面、角色设计方面以及聊天逻辑方面,各个应用都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并且,由 AI 构建的“情感茧房”,在长时间使用之后,也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从而导致用户缺乏新鲜感。

②商业化模式吸引力一般

在商业层面,社交 AI 产品目前主要的盈利方式是订阅会员。用户开通会员后,在与 AI 智能体聊天时能够获得更深入的体验,比如有更长的记忆、更快的回复等。然而,这类增值服务对用户的核心体验影响不是很强烈,所以商业化模式的吸引力较为普通。

第三节:社交AI是个伪命题吗?

事实上,社交AI遇冷的现象并非只在国内发生。

_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_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

点点数据显示,海外社交 AI 的头部产品 Character AI 从去年年中开始,其全球双端的下载量下滑趋势较为明显。7 月份时,日下载量约为 17 万次,而如今下滑到了约 9 万次,这几乎相当于被腰斩了。

产品高度同质化,商业前景模糊等这些原因,归根结底,使得去年大热的社交陪伴类 AI 如今集体降温。难道社交 AI 是个伪命题吗?它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呢?

DataEye 研究院觉得,社交 AI 到底是不是个伪命题,需要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

回归“社交”这一活动本身,人们主要能从中获取以下三大价值:一是情绪价值,二是理性价值,三是生理价值。

在情绪价值方面,社交 AI 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现实社交需要照顾对方情绪且双方相互耗能不同,AI 可以“任劳任怨”,无条件地关心、包容和鼓励用户,这是多数人选择社交 AI 的原因之一。

在理性价值方面,基于 AI 大模型的社交 AI 能够对用户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回答。然而,AI 幻觉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有时 AI 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进而给出错误的分析与结论。

从生理价值角度来看,AI 明显处于绝对的劣势。现实里的社交关系能够相互陪伴并且给予鼓励,然而,即便社交 AI 表现出再多的关心,也依然无法跨越物理的界限,无法给用户带来现实社交关系所具备的“人气”。

因此,如果仅着眼于某一点,即情绪价值,那么社交 AI 不但不是伪命题,而且还是一种比真实人类社交更为优越的方式;然而,如果从综合价值的角度来看,社交 AI 的缺点确实是无法弥补的,它是一个典型的伪命题。

DataEye 研究院由此认为,社交 AI 进一步细分赛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要么发挥自身优势,避开劣势,聚焦于情绪价值,在心理疗愈、情绪树洞等领域发力;要么更加专注于纯粹的沉浸式 AI 角色扮演等场景。同时,也可以补足自身的短板,弥补生理价值,专门在 AI 陪伴终端产品等细分赛道上进行钻研。

事实上,这两条路线如今均有人尝试。

前者拥有“林间疗愈室”APP 等,将自身定位为“AI 心灵伙伴”,主要特色是安心倾诉和情绪追踪,在心理疗愈赛道上高度聚焦;星野、猫箱等产品也把重点放在了 AI 角色扮演上。

_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_投放、下载量全面腰斩,百亿赛道为何暴跌?

后者有AI情感陪伴机器人、AI宠物等终端产品。

这两个方向的优劣难以定论。DataEye 研究院认为:AI 社交的核心发力点并非直接替代人与人的现实社交关系,而是辅助人们解决情绪宣泄的形式,以此让用户在现实生活中能更好地构建健康社交关系。

从这一角度而言,社交 AI 行业的遇冷只是暂时的情况。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或许在未来还会再次变得火热。

微信公众号“DataEye 应用数据情报”发表了本文,作者是 DataEye,36 氪获得授权后进行了发布。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