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雷军谨慎回应小米手机市场第一,15天3次发声引热议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4-18 10:01:22     184

雷军的谨慎发声,像极了李想

4 月 15 日,新浪科技有相关称述。从供应链获取的是权威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该数据显示,在 2025 年 3 月(W10 - W13)的中国手机市场新机激活量排名中,小米位居第一。华为、vivo、OPPO、苹果依次位列二至五名。并且,华为的同比增速是最快的。

雷军有投资理想吗_雷军长讲话_

雷军针对这则消息进行了转发并评论,他说:“感谢大家支持。”接着他又加上了三个抱拳的表情。即便只是这样简短的举动,却依然以“雷军回应小米手机第一”的话题冲上了热搜,由此可见其流量依旧十分凶猛。

15天3次发声

雷军上次在社交平台发文到此次发声,间隔了 9 天。这是他在四月过半之后的第三次微博动态。前两次动态,一次是纪念小米创业 15 周年,他发布了短评,内容为:“今天,小米的创业路已走过了 15 年。这只是开始,我们会继续努力。”

4 月 1 日晚还有一次,他针对 SU7 安徽爆燃事件作出了首次回应。他对遇难者表达了深切的哀悼之情,并且代表小米作出承诺,即无论发生何种情况,小米都不会选择回避。小米会持续配合警方进行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且会尽自身最大的努力来回应家属以及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这种更新的频次比四月份之前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表现要低很多。单拿微博来说,他之前几乎每天都会有很多条状态进行更新。而转折点在于小米 SU7 爆燃事件,此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造车思路以及其智驾系统是否可靠的质疑。

雷军做出对外表态,这在一定程度上让网友和舆论的情绪得到了安抚,有不少人表示会耐心地等待调查结果。然而,经历了这一悲剧之后,“小米造车,三年就成”的神话被打破了。公众也开始主动地去除滤镜,对小米汽车不再抱有幻想。

压力传导到了雷军和小米汽车身上,他们的反应是谨慎且克制地对外发声。这种情形与曾经车圈的“微博之王”李想的情况十分相似,雷军似乎在走着李想曾经走过的“路”。

在雷军之前,主机大厂的 CEO 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方面,李想被认为是仅次于某人而排第二的,几乎很难有其他人敢称自己是第一。在鼎盛时期,李想会参加综艺节目,开设网课,亲自为品牌进行代言,在微博上挑起针对友商的各种不同话题,教导网友如何做 CEO,并且输出了“500 万元以内最好的 SUV”“很多友商那寥寥无几的销量,有什么可去做的”等经典的话语,这在一段时间里被竞争对手尊称为“微博之王”。

不可否认,李想是如同雷军般擅长玩流量的高手。就拿让李想“噎到”失声的理想 MEGA 来说,在它上市之前的预热期达到了一年多之久,怎样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持续维持车型的讨论,这对车企的营销策划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李想的玩法颇具影响力。他首先针对网络上曝光的车型外形图表明了态度,称“要是真设计成这样的模样,我就把设计团队都给撤掉,顺带我自己也跳下去”。半年之后,李想发布了一段电影《我是谁》中的跳楼片段,并且用自己的面容替换了成龙,还写道:是 MindGPT 逼迫我做出这样的举动。

这种“无耻”的行为自然又收割了一波流量。在理想 MEGA 上市之前,李想通过朋友圈发布了“乔布斯在的话,苹果汽车应该就是这样的”这样的言论。并且他的微博也成为了理想汽车最大的品牌和新闻输出地,从而推动了用户对理想汽车的产品和品牌心智的建立。

但他在微博呈现出另一种特点,当产品遭遇挫折、流量开始下滑时,李想要么选择将自己隐藏起来,要么就在更为私密的朋友圈向外传递信息。例如在 2024 年 3 月,理想的首款纯电产品 MEGA 遭遇失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想在微博上几乎不见踪影,然而他却在朋友圈连续发布多条动态,喊出“我们决定向黑暗发起反击”。

对此,我总结出以下两点:其一,李想的微博动态可以看作理想汽车生存状况的晴雨表。其二,当理想汽车整体经营情况良好时,李想在微博上的公开活动会更加活跃;而当理想汽车遇到麻烦时,李想会选择保持沉默,隐身不见。

相比李想,雷军的流量较为庞大,这也就意味着他可能会遭受到更为严重的反作用。他并非不想发表言论,在 15 天内就进行了 3 次发声,他所选择的时间点以及缘由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每次话语的数量都不多。在小米 15 周年进行发声时,其微博动态发布之后还进行了一次修改,仅仅增加了一个字,展现出了十足的谨慎。

_雷军有投资理想吗_雷军长讲话

小米要有两个“重新思考”

雷军和小米是值得庆幸的。他们获得的粉丝和用户的支持度比李想高很多。小米手机、小米汽车以及小米生态链产品给多数普通用户带来的体验超出了预期。这就是雷军的社交媒体评论区成为“许愿池”的原因,这里寄托着消费者对他整顿行业的期待。

这起事件对雷军以及小米,甚至整个新能源汽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倘若雷军和小米需要进行一次复盘,那么至少需要有两个方面需要“重新思考”:

首先要重新思考小米的造车思路。雷军曾有表述,智能电动汽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汽车×电动×智能”,而智能化会成为这个时代的决胜关键所在。“智驾”“智舱”以及“生态”将会成为小米汽车参与竞争的技术上的最高要点。

目前来看,小米是后入局者,在智驾技术方面没有太多优势,而“人 - 车 - 家”的生态优势才是其关键所在。2024 年,小米 SU7 上市后就销量很好,雷军在对小米 SU7 成功的原因进行复盘时,分享了一些心得:

我们产品定义的第一条内容为,颜值占据首要地位,车的外观好看是最为重要的。

“我们在产品规格书的第一条,就是要做好看”。

这一次,我们的目标是让一半的女生喜欢我们。因此,我们需要打造一款女生喜欢的车。

这与他在决定正式造车之前的思考没有本质差异。当时他认为,这个时代杰出的智能电动汽车需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要成为一辆好看、好开、舒适且安全的好车;二是要成为可移动的智能终端;三是要成为先进的移动智能空间。

小米汽车设立的目标包含:打造出属于汽车工业新时代的梦想之车,要将其做成好看的、好开的、舒适的以及安全的移动智能空间。

很难不被人指着鼻子骂,小米汽车首要关注的是好看和好开,驾驶安全并未被置于首要位置。雷军曾多次强调安全,例如小米的电池技术通过了包含碰撞、挤压、火烧等在内的 1050 项安全标准测试,这些测试项目的数量是国家标准的 20 倍。

雷军有投资理想吗__雷军长讲话

其次要重新思考雷军的流量与小米业务策略的关系,并且寻求一种平衡。据第三方统计,在 2024 年,仅仅在微博平台上,小米汽车登上热搜的次数达到了 417 次,小米汽车的发布会登上热搜的次数为 95 次,这一数据拉开了与第二名之间一个数量级的差距。

雷军不断地“破圈”,这为小米带来了大量的流量。这些流量,大部分都转化成了财报上令人瞩目的业绩数据。若依据周鸿祎的算法来看,余承东为华为节省了十几亿的广告费,而“雷军效应”给小米带来的收益肯定是只多不少的。并且这些流量还溢散到了友商以及其他行业,形成了一股“雷学”。

显然,在短时间内,小米的各项业务都需要雷军流量来给予支持。但这是一把具有两面性的剑,雷军无论是进行 IP 方面的工作,还是成为网红,他与小米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在顺境时就会呈现出“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局面。

但如果其中一方发生事故,那么另一方想要避开是几乎不可能的。并且,雷军个人形象表现得很强势,这就会对小米品牌的独立性造成削弱。打个比方来说,格力电器如今所处的这种尴尬状况和面临的风险,也有可能会是小米将来需要去应对和解决的问题。

还有一个被众人忽视的方面,在过去的 5 年里,小米的高端化进程以及雷军个人 IP 的培育,有着很紧密的关联性。例如智能汽车业务,它是这场“生死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军从知名企业家转变为网红企业家或者形成“雷军 IP”,关键的时间节点是在小米宣布开展造车业务以及小米 SU7 正式发布前后。

在此期间,媒体普遍报道中记录了一个细节,且雷军也多次提起。在公司讨论会上,小米高管们曾爆发了史上最激烈的争论。有人表示做高端太难了,质疑是否能不做;也有人质疑用小米品牌能否做成高端。当时内部很多人都在向雷军建议,要重新设立一个品牌来做高端,因为小米目前的品牌形象已经很难扭转。那时,沮丧的情绪在小米的办公室蔓延。

雷军“封神”之后,这成为各种故事版本中的重要情节之一。其效果是,有不少消费者愿意为小米的高端化进行买单。在最近的几次财报里,小米的高管们认为,高端化战略取得了重磅成果。

换句话说,雷军是小米高端化的一个重要支撑。此时,雷军成为了小米经营的“晴雨表”。然而,随着小米 SU7 爆燃事件的发生,小米高端化与雷军“造神”之间的平衡被摆到了台面上。

参考资料:

唐辰同学,有《你可以骂小米,但雷军也必须要回应》这样的内容,还有《李想,在微博“造车”》这件事。

中国企业家杂志,《雷军的“生死之战”,历时5年初见曙光》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