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医保控费下的创新药市场:以价换量的黄金周期与百亿种子选手的崛起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4-20 10:01:24     67

©氨基观察-创新药组原创出品

作者 | 武月

过去几年,医保局作为大买方,以量换价的成果大家都看在眼里。

那么,对于以价换量的上限具体有多高呢?市场似乎尚未达成一个共识。

有人认为 30 亿差不多就是上限了,就算把计算器按坏也达不到 50 亿。在悲观的预期情形下,还有人宣称:那些没有支付能力的市场,创新药肯定不会有下半场。

以美国为标准来看的话,国内市场的支付能力确实弱了许多。然而,医保控费是将刀刃向内进行的,被砍掉的是虚高的药价,砍出来的是创新药通过以价换量而形成的黄金周期。

市场还在对“杀逻辑”进行争论之时,那些被医保“砍”掉的达到百亿规模的种子选手已经默默地开始破土发芽了。

/ 01 /

逆袭的达格列净

前几年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总是让人印象深刻,流传甚广。

最火的是这样的话:“如果是 4.4 元,4 太多了,中国人觉得难听。那就再降 4 分钱吧,4.36 行不行呢?”

阿斯利康的达格列净在医保谈判前价格是 16.29 元/片,谈判之后价格变为 4.36 元,降幅超过 73%,实现了全球最低价,这就是其被砍价的场景。

降价进入医保后,达格列净的销售额呈现一路猛增的态势。2021 年,达格列净在国内的销售额超过了 20 亿元。2022 年,其销售额接近 40 亿元。2023 年,销售额超过了 50 亿元。

米内网数据表明,2024 年上半年期间,达格列净在国内的三大终端以及六大市场的销售额将近 35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39.16%。倘若全年持续维持这样的增长速度,那么达格列净在国内的销售额将会达到 70 亿元。

如果 2025 年达格列净能够延续 2024 年的增长态势,那么它的销售额将正式超过百亿,并且会成为国内市场中被托举出来的首个销售额达到百亿的创新药。

对比来看,恩格列净作为与达格列净同为 SGLT-2 抑制剂的药物,在全球市场表现极为出色。2023 年其销售额突破了百亿美元,到 2024 年还进一步增长。但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与达格列净相比要差很多。

其一,是因为国内仿制药企对其发起了专利挑战,仿制药提前 5 年进入市场,从而直接对其原研药地位造成了冲击。在仿制药的冲击以及集采落标的影响之下,2023 年恩格列净在院内的销售额仅仅不足 5 亿元。

一方面,在中国市场中,价格和医保覆盖对药物使用率起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达格列净的价格较为低廉,并且它更早地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这些因素使得达格列净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促使其加速放量。

2023 年国内某三甲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达格列净在门诊患者中的处方率比恩格列净高。其主要原因如下:达格列净价格更亲民,所以患者依从性更高;达格列净降糖效果稳定,且副作用较少;达格列净医保覆盖广,使得患者长期治疗负担小。

/ 02 /

必须拥抱的医保

过去几年,因为医保谈判的缘故,医保基金处于“紧平衡”状态,还有集采等各种原因,所以市场上有很多悲观的预期,大家认为创新药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改变。

简单来讲,医保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并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来临,未来这种资金短缺的状况会更加严重。因此,凡是通过医保进行报销的,以后在集中采购方面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很多药企的长期发展逻辑已经受到了破坏。

达格列净让我们看到了医保托举的力量。这几年达格列净的销售额走势,无论其销售额是否达到百亿,都足以诠释医保谈判以价换量的逻辑,以及销售额的上限所在。

由于政策不可抗力,行业生态的确变了,而公司也是可以变的。

达格列净并非个例,实际上,药企早就意识到,一旦谈判失败,通常就意味着失去了进入医院的机会,这样一来,药品的放量以及商业化也就无法实现了。

过去几年的表现显示,创新药进入医保后通常会有明显的放量。同时,商业化也能更顺利地进行。这样以价换量,进而能够更好地反哺研发。

医保局自 2018 年成立后,数据表明已组织过 7 次医保谈判。这些谈判使得 446 个药品新增进入医保。到 2024 年 10 月为止,医保基金累计支出超过 3400 亿元,同时带动相关药品的销售总额接近 5000 亿元。

医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创新药总体在进入医保的次年,其销售量有大幅提升,销售额也有大幅提升。2019 年至 2023 年进入医保后,创新药的销售量增幅平均达到 33890.7%,销售额增幅平均达到 20886.9%。

这意味着,即便进行了降价,然而在快速实现销量增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获得恰当的市场回报。尤其当国家谈判成为常态化,整个政策框架已然较为完备,行业的预期也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加快步伐去拥抱医保,其中也包括跨国药企。

上一轮申报医保谈判的药品数量达到了 574 个,这创造了近三年来的最高纪录;在 206 个目录外独家申报药品当中,有 115 个药品上市还不满一年,并且其中有 66 个药品是在上市的当年就进行了医保准入申请。

/ 03 /

一场结构性价值迁徙

当然,进入医保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一方面,药物进入医保后有可能出现卖不动的状况;另一方面,即便药物的销量较为可观,然而在外部竞争以及仿制药的包围之下,也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

达格列净有望成为首个达到百亿销售额的选手。然而,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早已拉开了序幕。目前,国内已有 20 余家药企的达格列净片获批生产,并且视同过评。同时,还有多家药企正在报产并在审核中。

几十家企业跃跃欲试,将会出现专利过期就进入集采的状况。也就是说,达格列净的好日子不会持续太久,到那时它也难以避免像恩格列净现在所面临的那样的局面。

达格列净无论如何都是幸运的。它当初因灵魂砍价而闻名。它还真真正正地实现了以价换量。

这提醒国内创新药企,在自费无把握时,要尽量拥抱医保。产品即使成功进入医保,也要抓住时间窗口去努力商业化,为后续创新储备力量,用商业化成果反哺研发。此外,药企在研发开始时,就应将专利布局全面考虑在内,以便为未来商业化争取更多空间。

很多人依然会对医保资源紧张感到担忧。然而实际上,医保的总规模一直在持续增长。从结构方面来看,自 2018 年开始实行集采之后省下来的钱,其中 80%都被用于了创新药。因此,这主要是一个腾笼换鸟的过程。

跳出细节去看行业整体的话,全社会在医疗医药方面的投入依然会呈现增长的态势。这也就表明,控费结余下来的资源能够用来扶持更多的创新。在这两股力量相互交汇的情形下,会促使行业朝着更前沿、更具原创性的创新方向进行迁徙。

对抗疾病和衰老是人类一直面临的问题,医药一直以来都是有前景的行业。实际上,从较长的时间角度去看,国内的医药行业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并且有着明确的主要脉络。

这个主线意味着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模仿转变为创新。泽布替尼头对头战胜伊布替尼之后,整个行业迈入了新的时代。在未来,国产 BIC 和 FIC 类药物将会不断地涌现出来,国产创新药出海也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这能够说明,医保控费不会抑制创新。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公司会越来越好。

在这个发展过程里,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公司,且这些代表公司会不断地更替。因为外界生态环境发生变迁时,优势物种谱也会随之发生变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作者:氨基君,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