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边雪
4 月 19 日一早,全球首个半程马拉松赛事开始起跑。这个赛事是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赛事名为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封面新闻记者从主办方那里得知,此次参赛的人形机器人队伍有 20 支。优必选科技在参赛队列中,乐聚机器人也在参赛队列中,松延动力在参赛队列中,灵宝在参赛队列中,众擎在参赛队列中,青心意创也在参赛队列中。
赛事开创了“人机共跑”的模式。为了保障安全,人类与机器人的赛道是用铁马隔开的。机器人需要在专门的赛道上完成 21.0975 公里的挑战。规则规定机器人要按“Z 型布阵”起跑,前后间距为 3 米,超车时必须主动绕行。更为严苛的是,更换电池或者机器人的操作必须在补给站完成。每次更换机器人会被罚时 10 分钟,最终成绩是实际用时与罚时的总和。
经过 2 小时 40 分 14 秒的激烈竞争,“天工 Ultra”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它率先冲过终点线,凭借突破性的技术表现获得冠军。这场赛事不只是对机器人运动能力的极限考验,还成为全球具身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事件。
从实验室走上赛道,人形机器人“跑马”背后有何深意?
科技+体育:从“科幻场景”到“现实突破”
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的赛道全长为 21.0975 公里。1.2 万名是人类选手的数量,同时还有 20 支人形机器人队伍参与同场竞技。参赛的机器人要满足一些硬性条件,比如身高在 0.5 米到 2 米之间,能够双足行走或者奔跑,并且禁止使用轮式结构。而且在全程中,它们需要自主地应对复杂的地形以及突发状况。
我们此次未直接参与此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然而,有不少客户使用我们的机器人以及他们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正因如此,在现场能够看到许多宇树科技的机器人。4 月 19 日,宇树科技的产品经理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由于公司工作安排时间有冲突,所以没能直接参与本次马拉松比赛。不过,他们一直在与主办方一起对准备这次比赛进行支持和协助,并且希望大家能够一起推动机器人行业的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参赛队伍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 Ultra 高 1.8 米,体重为 52 公斤。经实测,它的平均时速是 10km/h,最高时速能达到 12km/h,创造了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奔跑速度纪录。它的腿部采用刚柔耦合的设计,借助仿生结构来分散冲击力。并且在赛前进行了轻量化改造,去除了冗余部件,以此提升续航能力。
近日举行的全长 5 公里彩排赛值得注意。在这场彩排赛中,“天工 Ultra”取得了第一,成绩是 36 分 54 秒。
工作人员介绍说,天工 Ultra 运用“慧思开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它的 AI 大模型所驱动的“大脑”负责进行任务规划,数据驱动的“小脑”则执行运动控制,从而实现了复杂任务的动态分解以及实时纠错。
松延动力研发的轻量化仿生机器人 N2 ,其高度为 1.2 米,重量是 30 公斤。它穿着 29 码的童鞋,这样做是为了降低关节磨损。它的最高时速达到 12km/h ,通过降低运行速度来保障长距离的稳定性。自 4 月初开始,它每天都会在北京海淀气象科技园区的柏油马路以及水泥路上,分别跑 1 小时以上。松延动力的工作人员向封面新闻记者透露了这一情况。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研发出的 75 厘米矮型机器人是“0306 小巨人”。它是本次参赛中最矮的机器人。研发团队透露,“0306 小巨人”配备了 180 度旋转关节电机,并且有橡胶鞋底,是专为不平坦路面而优化的。
高擎机电研制的 Mini Hi 加入了与“小巨人”一同参赛的“轻量级”阵营,它的身高是 82 厘米,体重是 17 千克。据高擎机电算法工程师黄沛鑫介绍,在参赛前,已为机器人小海设计安装了近似人类的腿部关节,能实现跑步、跨障碍、上台阶等功能。
竞技赛事更是科技“大练兵”
赛事开创了“Z 型排列”的起跑方式,机器人之间的间距要在 1 米以上,超车时需要主动避让。全程设置了多个“能量补给点”,能够支持 10 秒级的“热插拔”换电,然而更换机器人会面临罚时。另外,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系统会实时对赛道动态进行追踪,AI 视觉大模型可以自动识别人员倒地、烟雾预警等 6 类突发状况,并且能够实现“秒级响应”的调度。
本次比赛的地形对机器人而言不简单。主办方介绍说,赛道包含平坦的柏油路,还有坑洼裂缝的路。既有长缓坡路段,也有短陡坡路段。同时还有石板路、草地以及石子路等区域。机器人需要精准地调整步伐,精准地调整姿态,并且要控制好动力和制动。
马拉松赛事成为检验机器人性能的重要依据。那种由数千个零部件构成的人形机器人,若要在稳定状态下持续奔跑很长时间,依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奔跑这一行为需要高扭矩电机、耐磨损关节以及高效热管理系统的支持,这也直接促使了上游零部件厂商进行技术的迭代更新。华鑫证券表明,这次赛事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从在实验室进行单体测试转变为迈向复杂场景的应用,从而加快了技术的迭代速度。
天工 Ultra 夺冠展现了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先态势。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最高时速为 8km/h,波士顿动力的 Atlas 机器人续航不足 1 小时。而中国团队凭借轻量化设计、算法优化与场景适配,率先打破了长距离运动的瓶颈。
一场马拉松,半部产业进化史?
机器人跑步的直拍视频多次冲上热搜,有不少网友发表评论说:“原来机器人早就不再是‘行走的机械玩具’了。”
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马不单是一场科技方面的展示,更是全球智能制造业的一种“宣告”。此地作为赛事的主办地,已经聚集了 140 多家机器人企业,产值将近百亿元,涵盖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再到场景应用的整个产业链。该赛事的背后有着政策、资本以及技术这三重力量的推动。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在《2025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中进行了预测。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希望达到 1.24 万台,其市场规模为 63.39 亿元。到 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会接近 34 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 640 亿元。
目前,我国在人形机器人生产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浙江杭州某研究院的机器人团队首席专家程宝平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加快了整个相关的路径和进度,或许未来 5 年的发展,能够超过过去 50 年的发展速度。
本次赛事吸引了 3 万多名人类选手前来报名。北京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全向记者透露,在机器人领域,全球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科研院所、机器人俱乐部以及高校等创新主体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报名的情况也十分踊跃。
人形机器人与人类一同跑马拉松,这对于主办方而言是世界首次;对于参赛队来说是世界首次;对于人类选手来说是世界首次;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世界首次。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本次比赛具备技术测试平台、能力展示平台、应用推广平台这三大功能,通过以半马为场景来检验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能力,使机器人能够走出实验室,展示科技创新的成果,进而促进在多场景中的应用。
人形机器人冲向 21 公里终点的奔跑,这并非终点,或许是产业交流互鉴的开端。在算法、硬件以及场景落地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的想象逐渐走近我们的身边。
(图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 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