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AI 2.0时代姚班天才二次创业:印奇入局智驾,范浩强创办具身智能公司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4-22 09:01:38     75

AI 2.0 时代来临之后,在 AI 1.0 时代遭遇失意的姚班天才们,踏上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旷视的联合创始人以及 CEO 印奇投身于智驾领域,拥有了千里科技董事长这一身份;姚班的天才范浩强和他在旷视的两位前同事一同创办了名为“原力灵机”的具身智能公司。

姚班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学府,被称作“黄埔军校”。它由世界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于 2005 年创办。其目的是为中国培养世界一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这些天才少年们能够拜图灵奖得主为师,这无疑开启了一扇通往行业巅峰的大门,并且使他们在技术浪潮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抢占了先机。

回溯中国AI产业化进程,姚班系的身影贯穿始终。

2011 年,旷视科技成立了,这拉开了姚班系创业的序幕。它凭借领先的人脸识别算法,成为了 AI 1.0 时代的“AI 四小龙”之一。2016 年,楼天城带着小马智行进入了智能驾驶领域。邹昊创立了清影医疗,龙凡创立了区块链 Conflux,胡渊鸣是太极编程语言的创立者,李成涛是药科技的创始人,漆子超是宸境科技的创始人……

在 AI 1.0 的那个时代,姚班的天才们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同时也亲身经历了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之间的激烈碰撞。

如今,GPT 引发了 AI 2.0 的浪潮。此浪潮到来之后,他们决定再次出发,通过连续创业的方式来对抗技术周期的起伏变化。

为何姚班的创业者总是能够在人脸识别技术的拐点抢占先机呢?为何姚班的创业者总是能够在大模型技术的拐点抢占先机呢?为何姚班的创业者总是能够在具身智能技术的拐点抢占先机呢?

“天才”这一标签被外界贴在了姚班学子的身上。然而,学业上的一路顺利并不能意味着就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腾飞起来。

姚班存在很多机会,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一些未曾被解决过的问题。这种培养机制使得我们把解决无人解决过的问题,转变为一种日常的行为。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杨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谈到姚班。

姚班出来的创业者或许把挑战“无人区”视为一件很平常的事,这更能解释为何总是“姚班”。

01 “姚班” 基因,挑战“无人区”是日常

2004 年,楼天城被保送进入清华读书。之后,他报名参加了“姚班”的入学考试,并成为首届“姚班”30 余名学生中的一员。

在计算机领域,像楼天城那样想要师从图灵奖得主,这无疑就像是一脚迈进了“巅峰之门”。因为在当时,在计算机算法和复杂性领域,几乎看不到中国国内学者的身影。

这道门的门槛高度是多少呢?清华大学每年招收新生达 3000 多人。“姚班”的同学始终只有 50 余名。这些同学基本上都是数学、物理以及信息学奥赛的金牌选手。他们还是各省高考的前三甲。“姚班”的生源主要是通过保送和自主招生而来。

姚班的课程强度很大,其中包含的信息量极为巨大,这是普通人可能难以想象的事情。姚班的学生都是本科低年级的学生,然而他们与一般计算机系的学生不同,一般计算机系学生是从基础编码开始学习,而姚班学生则被“假设”已经掌握了这些基础内容,所以姚班的课程更加侧重于深层次的理论计算的分析和架构。

姚班 2013 级的本科生范浩强对课上难度不断提升的情况印象深刻。原本他预想听完一门课,自己的思维能从“一层”上升到“五层”,这就已经很令人兴奋了。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老师竟然直接从“六层”开始讲解。

这种授课方式强度很高。普通学生可能会觉得有压力。而对于天才少年们来说,他们在享受着一种挑战感。这种挑战感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你们若要做些事,那最好去做些他人办不到的事。因为这些事唯有你们能够去做。姚期智鼓励学生留意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的战略高地,他觉得年轻学者应当多做“从 0 到 1”的工作。

在“姚班”,本科生接触科研的机会从不匮乏。他们首次接触科研可以从一门课开始,也可以从一个已知的项目开始。姚班的学生坐在课堂上的时间相对较少,而姚班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可以去做科研、实习,还可以去进行访问。

图注为姚期智受邀前往清华大学参加“问道”活动,其图片来源是清华大学官网。

2008 年,印奇刚上大二就获得了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的实习机会,并且跟随 MSRA 首席研究员孙剑教授进行学习,参与到人脸识别引擎的研发工作中。一年之后,唐文斌也开始到 MSRA 实习,他在印奇隔壁的图像搜索组。正因如此,两人变得更加熟络,常常相约在 MSRA 附近的一个日料餐厅聊天。

由于有着共同的技术信仰,在姚班自主实习的那段时间里相遇的三个人,后来成为了旷视的核心班底以及关键人物。

一款游戏引起了投资人的关注,然而最终他们带领旷视科技将目光转向并聚焦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落地应用,还进行了从 0 到 1 的诸多探索,率先在业界首创了人脸识别算法的多项应用,这些应用涵盖了美颜、刷脸以及安防等。

2016 年,AlphaGo 通过一场围棋大战。它正式开启了 AI 1.0 创业时代的大门。有着强势学科背景支撑的姚班天才们越来越多。这些天才们走出了实验室。并且跳入了人工智能创业的大潮。

楼天城从 Google 和百度等成熟互联网公司那里汲取了经验,最终在 2016 年成立了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Pony.ai。这家自动驾驶公司以技术著称,在成立之后仅仅两年的时间里,其估值就超过了 10 亿美元,成为了该领域内的独角兽。

旷视科技成立于 2011 年,经过多年的摸索,最终走到了聚光灯下。它先是与阿里合作开展刷脸支付业务,接着为美图提供人脸检测服务并成为长期合作伙伴,之后又主推安防、智慧城市等领域。

姚期智经常说“不要只盯着发论文的目标,要登上大舞台,去干大事业”。学术研究的关键是要能够落地应用,这也成为了姚期智与学生们共同的认识。

区块链企业Conflux正是从一篇学术论文脱胎而来。

2017 年,姚期智等来自清华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以及多伦多大学的学者把提升区块链性能当作研究课题。在姚期智以及他的师兄弟们的支持下,2010 届姚班生龙凡把这个项目进行了产业化。

《将中本聪协议扩展至每秒数千次交易》论文发表了。Conflux 成立还不到半年。它完成了 35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投资者有红杉资本中国等多家传统投资机构以及互联网企业。

姚期智以实际行动支持着学生们创业。他一方面是 Conflux 的首席科学家兼联合创始人,另一方面也是小马智行和旷视的首席顾问。

在人工智能领域,姚班的天才们具备技术背景与创新能力,同时还拥有创业精神,他们在 VC 眼中成为了备受青睐的对象。

姚班学子漆子超与吴翼一同创立了 AR 创业公司宸境科技,其背后有 IDG 资本、临港科创投、OPPO 战略投资部、斯道资本等;姚班学生邹昊在 2017 年创办了清影医疗,该公司成立仅两个月就获得了天使轮融资,真格基金、成为资本、弘晖资本等机构给予支持。

红杉中国的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是多位出身姚班的创业者的背后投资人,他见证了这一代计算机学子走上创业舞台的历程。从学术角度来看,他们是黄金一代;而在今天的商业领域来讲,他们同样称得上是黄金一代。

02 硬币两面,理想主义的冰与火

姚班的天才们开始创业时就有着很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然而,即便有再宏大的技术愿景,也不能直接把未来拉到眼前。在一系列现实挑战的消磨作用下,曾经非常耀眼的姚班系光环逐渐变得不再那么明亮了。

如今提及“AI 六小虎”,像智谱、月之暗面、阶跃星辰、百川智能这些名字大家自然是很熟悉的。然而,包括旷视在内的“AI 四小龙”却慢慢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不再处于聚光灯之下。

印奇是一名典型的技术理想主义者。他从一开始就坚信 AI 需要软硬件结合。然而,硬件研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在这条长闭环的道路上,只要稍有差池,就会让企业陷入危险之中。

AI 技术进入大规模落地阶段后,大量企业涌入了相似的赛道,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人脸识别等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领域,产品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特别突出。价格战导致人脸识别公司的毛利率跌破了 30%,旷视也深陷于价格战的泥潭之中,其利润空间被严重地压缩了。

“金主爸爸们”纷纷开始独自进行人脸识别系统的研发。从旷视港股招股书可知,在 2017 年以及 2018 年,旷视与阿里之间的相关交易金额分别为 2000 多万和 2600 多万,而到了 2019 年,这一金额大幅下降了 56%,降至 1100 多万。

曾经,姚班有着技术信仰,它曾是投资人的“安全牌”。2019 年旷视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之后,印奇在致投资者的公开信中写道:“投资旷视,意味着与我们这些‘技术信仰者’一同前行,共同见证并推动这场伟大的人工智能科技革命。”

前景并不明朗,资本也变得越发摇摆起来。西南证券的研报表明,从 2019 年开始,AI 赛道的投融资事件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下滑态势。

旷视的运气的确不佳。在其 IPO 之路上遭遇了两次重大波折,其中一次是遭到美国的制裁,另一次是“蚂蚁事件”。去年 12 月,旷视科技正式将上市申请撤回。

相比之下,楼天城的境遇比印奇他们要好一些。小马智行已经成功渡过了 IPO 这条河,然而在上市首日,小马智行的股价便跌破了发行价。另外一条更为湍急的盈亏河,到现在依然横在小马智行的面前。

勇闯无人区,楼天城走过不少弯路。他记得,从 2017 年至 2021 年,小马智行历经了最为艰难的 5 年。

在这 5 年当中,外界几乎察觉不到 L4 级自动驾驶公司的发展情况。他自身也由于 2019 年的技术瓶颈问题,对当时已经持续了 3 年的技术陷入了绝望,进而开始去寻找新的方向。

2019 年之前,小马智行做自动驾驶的思路是以模仿为基础,也就是 learning by watching。然而,经过 3 年的技术验证后,他察觉到通过模仿无法达到 L4。因此,从 2020 年开始,技术路线转变为 learning by practicing。

更大的挑战还在于行业大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2021 年,由于商业模式不明确以及技术存在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L4 的技术路线开始面临大量且广泛的质疑。资本市场开始进行反思,自动驾驶的普及是否需要花费过长的时间。

2022 年的时候,许多原本将赌注押在 L4 级自动驾驶上的初创公司开始转变方向,去做 L2 供应商。在这些公司当中,有地平线、黑芝麻、Momenta 以及卓驭等知名的智驾企业。

在现实的情境之下,楼天城也必须要对“沿途下蛋”这一情况进行考虑。到了 2022 年的年底,小马智行组建了乘用车智能驾驶(POV)事业部。该事业部的产品线包含了智驾软件品牌小马识途,以及域控制器方载和数据闭环工具链苍穹。

但与此同时,作为技术理想主义者的楼天城仍坚信L4的正确性。

但楼天城认为,很多科技领域都会碰到相似的问题。在商业化成熟之前,存在着一段很长的时期,这是一段真空期。这段真空期不是技术方面的真空期,而是对外展示方面的真空期。

2022 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小马智行获得了北京和广州这两个地方的无人驾驶牌照。历经 3 年之久,小马智行最终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能够落地的可行性。

03 AI 2.0到来,天才们重新出发

2022 年底 OpenAI 推出了 GPT。这宣告了 AI 2.0 时代的到来。姚班的天才们也迎来了新机遇,他们可以重新用技术来变革行业。

如今,印奇放下了上市的执念,旷视也放下了上市的执念,他们的股东们也都放下了上市的执念。印奇开始另起炉灶,范浩强也开始另起炉灶。

对于这些姚班天才来说,竞赛已经成为他们的文化基础。他们无论是参加比赛并取得成果,还是持续地迎接变化,都已经成为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一种本能反应。

印奇和范浩强在自己创立的上一家公司还未拿到明确的退出结果时就选择转身,这对他们来说恐怕都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

AI 浪潮的方向在不断地发生更迭。那些不想错过这个时代风口的姚班天才们选择了另起炉灶,很明显,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去追寻更大的发展机遇。

去年 12 月,清华姚班的天才范浩强,他是旷视的 6 号员工。范浩强与同为旷视员工的周而进以及汪天才一同创办了原力灵机,并且投身到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在注册当日,他们就宣布近期完成了 2 亿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含君联资本、九坤创投、启明创投。

具身智能已非一片蓝海。原力灵机在 2024 年年尾才入局,但却能够快速完成天使轮融资。这与它的姚班天才身份以及旷视 10 年的视觉经验有着密切关系。

与此同时,原力灵机背后的股东也有杨沐和唐文斌的身影。

印奇的选择不是那些热门的 AI 大模型,也不是具身智能。他选择的是一个被大部分人认为其窗口期已经过去的大市场,那就是智能化汽车。

2023 年的春天,印奇于旷视企业业务合作伙伴大会上进行了发言。他表示,AI 在未来将会沿着两个大的方向进行演进。其一为 AI in Digital,即以 GPT 为代表的技术,将会给数字世界带来新技术范式的迁移。一是 AI in Physical:特斯拉这类企业,把 AI 技术引擎和硬件载体相融合,从而造就了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各类不同的智能机器,对物理世界进行了改造。

印奇选择智能化汽车并不意外,因为他坚持软硬一体化。如今,无论是具身智能还是汽车智能化,其竞争都比当年的计算机视觉更为激烈。

不久前,清华姚班的天才马腾宇创立了 Voyage AI,他还是斯坦福的助理教授。之后,美国开源数据库上市龙头 MongoDB 以 2.2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Voyage AI。

Voyage AI 是一家 AI 大模型明星公司,它成立至今仅 17 个月,还拥有“天花板级”的豪华团队。该公司的顾问包括“AI 教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李飞飞以及斯坦福大学 AI 实验室主任等全球顶尖专家。

马腾宇在社交平台上用“强强联合”来形容 Voyage AI 的出售。他认为卖掉公司能够迅速实现产业融合,并且可以加快大模型的商业化进程。

AI 从 1.0 时代发展到 2.0 时代,技术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然而,在商业领域中,AI 2.0 时代的商业化落地面临着诸多困难。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曾明确表达出不看好大模型的态度。他认为中国的大模型公司在场景方面有所欠缺,在数据方面也不具备优势,并且其估值还很昂贵。

朱啸虎认为,面对更为烧钱的大模型,其结果或许不如“四小龙”。“四小龙是中国 AI 产业未来发展的上限,因为它们赶上了政府安防建设的大红利。”

这或许意味着,姚班的天才们需要以更快的技术迭代速度去压缩商业周期。他们要在资本的耐心耗尽之前,跑出新的范式。毕竟在 AI 竞赛的终局到来之前,每一代的领跑者都只是暂时握住了接力棒。

参考资料:

《复盘旷视十三年:高光、谷底与重生》,雷峰网;

《旷视印奇加入主力帆的整个过程:放下了上市的执着念头,将赌注押在汽车智能化上》,晚点 Auto;

《一家明星从事自动驾驶业务的公司历经 8 年:有着坚守,也有痛苦与信仰》;

《ACM 班与姚班,计算机领域的“黄金一代”正迈向巅峰之门》,创业邦;

《姚期智以及他的“姚班”:人生仅仅是为了一件大事而到来|人物周刊》,第一新声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