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东莞模德宝智能工厂:无纸化少人化生产,AGV小车与机械臂打造高效自动化车间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4-23 21:01:02     65

在一家巨大的工厂里,有成千上万形态各异的模具电子元件正在紧张地进行加工。AGV 小车在工厂中来回穿梭,运送着物料。巨大的机械臂将模具取下进行加工,然后再放回原处。这些工作 24 小时不停歇,不知疲倦。

令人惊讶的是,整个工厂看不到设计图纸,也难见工人身影。然而,每一道工序却仿佛被一种无形力量牵引着,它们高效协同,井然有序。

这不是好莱坞大片里的未来世界,而是东莞模德宝智能工厂每天都在展现的真实生产景象。这不是虚构的场景,而是实实在在每天都在发生的生产情况。这不是想象中的画面,而是东莞模德宝智能工厂日常运作中呈现的生产实况。

这家智能工厂建立在东莞松山湖。它拥有十余条全柔性制造自动化生产线,这些生产线涵盖了从设计、编程、制造到检测、物流等环节。近 80%的制造工序已经实现了少人化或者无人化。同时,它全面运用模云平台,从而达成了工厂的无纸化、可视化和透明化管理。真正做到了生产线少人化,实现了数据采集的实时化以及离散制造的自动化。

(东莞模德宝智能工厂内部,钛媒体APP摄)

东莞模德宝的智能工厂,只是东莞制造业转型的冰山一角。

东莞是全球制造业的标杆城市,曾因“世界工厂”而闻名。它生产了全球五分之一的智能手机,以及国内 85%的潮玩产品。如今,东莞正以人工智能作为核心引擎,掀起了一场从“制造”到“智造”的产业革命。这种转型路径既重塑了东莞自身的竞争力,又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独特的样本。

一、技术突破:扎根产线痛点, “精准爆破”

点翠凤冠在博物馆都难得一见,如今却化作巴掌大的拼装玩具复刻在眼前,没人能够拒绝这样的视觉盛宴。令人惊叹的是,这样工艺反复且巧夺天工的精密产品,竟然是由 237 片厚度仅为 0.3 毫米的标准化金属模块构成的。

(拼酷“点翠”系列,图片来源于天猫)

这组“国潮版乐高”在天猫平台单品月销量破 3 万。它正是来自东莞的金属模玩品牌“拼酷”的点翠系列。

公司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发挥作用,把文物分解成标准化模块。接着,利用 0.01 毫米精度的激光切割技术,把超薄不锈钢原料转变为能够量产的工艺单元。在东莞寮步镇的拼酷工厂内,传承 600 年的非遗花丝镶嵌技艺得以实现工业化转化。

拼酷“艳惊四座”的背后,靠的是东莞完备的潮玩产业矩阵。

拼酷工厂为圆心,在 30 公里半径范围内聚集着 327 家配套企业。这些配套企业构建起了从 3D 建模到表面鎏金处理的完整链路。同时,也形成了全球罕见的潮玩产业生态圈。并且,这里制造出的潮玩产品占国内的 85%。

模具被称作“工业之母”,它是实现大规模生产以及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因为潮玩产品具有独特性和非标性,所以潮玩产品的模具开发环节格外耗时耗力。潮玩模具的 3D 重绘、修复完善以及拆件验证等大量的经验工作,对人工经验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并且自动化程度较低,这就导致潮玩加工厂模具设计的平均周期长达 30 - 50 天。

潮玩产业讲究快速追风,年轻人对潮玩的兴趣周期较短。调查表明,企业每月平均需推出 2 款新品,以此来匹配社交媒体的热点。同时,潮玩 IP 的未来热度难以预测,这导致潮玩的生产与需求常常难以相互匹配。

今年年初,《哪吒 2》爆火,这引发了相关 IP 潮玩产品的抢购热潮。初期的备货很快就售罄了,多个渠道的补货时间长达 14 到 30 天。然而,随着《哪吒 2》热度的降低,相关的讨论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这就导致了消费者在想买的时候没有货,而等补货之后,可能又卖不动了。

这对潮玩设计和生产敏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潮玩产品的生产周期需要加快,并且要与柔性供应链高度配合,这样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快速做出反应。

工厂流水线存在真实痛点,人工智能技术在飞速发展,过去那些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如今成为了新技术的应用场所。

年初,国产大模型 DeepSeek 突然爆火。这一爆火不仅点燃了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热潮,还为东莞的 AI 产业布局按下了加速键。

2025 年,东莞市政府颁发了一号文,其名为《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并且期望到 2027 年,能够调度使用的智能算力规模达到 10000P 以上。同时,要打造 100 个以上的 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此外,还需引进培育 300 家以上的人工智能重点企业。最后,要让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以及相关产业规模分别突破 300 亿元和 3000 亿元。

为达成这些目标,东莞构建了“1+1+N”的算力供给体系,在建设方面达到了高水平,建设了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并且对市内外的多个智算资源进行了统筹调度。设立最高 5000 万元的算力券,能够降低制造企业以及高校院所等租用智算资源的成本。在支持头部企业进行技术攻坚的同时,还可以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转型门槛,从而形成“政策输血+市场造血”这种可持续的模式。

东莞的人工智能转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并非只是盲目跟风,而是有着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万亿级的制造业底盘。同时,它还依托着雄厚的产业链基础,以及政策、技术、场景等多方面的驱动。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东莞的人工智能转型能够实现厚积薄发。

2022 年时,东莞成立了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其目的是基于 AI 技术,以工业智能体作为核心,推动“AI+AI”技术的孵化,同时促使 AI 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以及在产业中得到应用。

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推出了多款智能体应用以及平台,这些应用和平台能够为多个行业赋能,让这些行业在 AI 技术赋能的情况下实现“二次增长”。

其中,针对上述潮玩产线的痛点推出了“潮玩产业小脑”。它实现了全链条的知识互联,以此提升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这一全链条的快速响应能力,也提升了快速调整协调的能力。

Geomagic 铺面环节在模具设计中起到连接设计和制造的作用。潮玩设计样品经过拆件处理后,通过这一环节能够转变为电脑可以理解和读取的语言。潮玩产业小脑从这个环节开始切入,借助 AI 技术给工艺设计赋予力量,把老师傅的“肌肉记忆”转变为 AI 模型,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工艺,另一方面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潮玩产品模具的开发效率以及自动化水平。

二、产业集群:从“七剑客”到全产业链覆盖

在东莞松山湖产业园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展示台上,有 9 款工业机器人,它们功能各异。这些机器人正在一同制作一架玩具模型。它们先进行原料搬运,接着进行注塑、打磨,然后进行装配、测试。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原本是一堆原料的东西,就变成了可以售卖的成品。

这条全流程智能化产线的背后,是“广东机器人七剑客”中的一员,也就是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拓斯达。

拓斯达被称作“高端智能装备界多面手”,它在国内机器人行业中属于为数不多的那种企业,能够实现“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下游集成”等多方面的覆盖。

身为广东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拓斯达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带动并形成了机器人产业的集聚效应。

拓斯达研发的新一代 X5 机器人运动控制平台,将实时数据上传至云端,凭借云端的算力,能够精准地执行大模型指令,使得工业机器人从仅仅“能干活”提升到了“会干活”的阶段,为下游企业提供了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其旗下的 9 款工业机器人,已经在 3C 领域和注塑领域实现了规模化的应用,电动注塑机在精密连接器、医疗穿刺器等领域取得了突破,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智能化发展。

东莞大力鼓励中小企业及创业者进行创新。在 Xbotpark 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内,设有一座“共享工厂”,这座“共享工厂”为全球硬件创新者提供了产品生产制造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服务平台。

Xbotpark 松山湖机器人基地是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孵化的标杆。它已累计孵化了 80 余家硬科技企业,孵化成功率接近 80%。其中,云鲸智能研发的拖地机器人在全球的销量超过 500 万台。本末科技的直驱型自平衡轮足机器人“刑天”,其年出货量突破了 20 万台。睿魔智能的摄像机器人获得了“CES2019 最佳创新产品”。

基地借助共享工厂模式,整合了 100 多个供应链合作伙伴。通过这种方式,硬件产品的迭代速度得以提升 50 倍,成本也降低到了硅谷的 1/10。这种涵盖“技术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的全链条服务,让东莞成为了全球硬件创业者的“梦工厂”。

Xbotpark 位于的松山湖产业园之外,滨海湾新区正在成为东莞 AI 产业的另一个核心承载区域。

2025 年东莞市发布的“一号文”,明确把智能机器人当作重点产业。同时规划了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园以及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以此来吸引产业链企业聚集在一起。

滨海湾新区将规划 1500 亩来建设“灵犀岛”,将其作为 AI 新区的核心区。它会重点在工业模数空间、AI 智能体、算力供给等多个领域加快布局。同时,会招揽国内外优质的大模型底座和智能体开发平台。并且,还将推出 N 个“AI+”应用场景,以此来为千行百业赋予力量。

东莞也通过政策的“精准滴灌”,为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通过“1+1+N”算力体系、最高 5000 万元的算力券以及 1500 万元的模型券等政策,能够降低企业的 AI 应用成本;设立 50 亿元的人工智能子基金群,重点对算力硬件、大模型应用等领域进行投资,从而形成“耐心资本”支持体系;滨海湾新区还与前海方舟一起组建了 10 亿元的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创投基金,并且为人才提供 3600 万的专项支持。

如今,东莞形成了松山湖这一人工智能区域支点,也形成了滨海湾这一人工智能区域支点,还形成了水乡这一人工智能区域支点。东莞差异化地布局了产业生态,汇集了超过 500 家人工智能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及相关领域的营业收入超过了 1200 亿元。

其中,松山湖区域凭借华为、散裂中子源等创新资源。它聚焦于基础研究以及核心技术的突破。并且在此基础上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滨海湾区域有 OPPO 和 vivo 等智能终端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这里打造了一个人工智能新区,这个新区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数据服务于一体。

水乡区域引进了百度智能云产业基地,其重点在于发展智慧工厂以及智能驾驶等应用场景,并且要建设“AI + 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在这样“研发 - 制造 - 应用”的梯度布局之下,凭借 22 万家工业企业以及 1.4 万家规上企业所构成的场景优势,东莞正在迅速攻占“AI 智造高地”。

结语

东莞的转型表明,传统制造业的 AI 化不是简单地进行技术叠加,而是需要政策精准地进行滴灌,技术垂直地进行深耕,生态集群进行联动的一项系统工程。

在这场 AI 浪潮里,东莞正在从“世界工厂”转变为“智造方案输出地”。它的进化轨迹或许会对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进行重新定义。(本文首发钛媒体 APP,作者| 赵虹宇)

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就能获取更多精彩内容;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也能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