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石飞月在本报(chinatimes.net.cn)进行报道,报道地点为北京。
2024 年,AI 创业公司在挣扎求生,互联网大厂在豪赌千亿万亿参数。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大讯飞交出了一份答卷,其营收突破 200 亿元:第四季度的归母净利润为 9 亿元,这不仅填平了前三个季度的亏损大坑,还让这家公司获得了 5.6 亿元的盈利,并且现金流创历史新高。这背后的原因是,该公司凭借 GBC 组合拳,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条道路既不依赖于外部的融资输血来维持发展,也不会盲目地参与军备竞赛,而是有着自己的发展模式。
然而,DeepSeek 强势搅动了 AI 市场,中美关税战也在升级。这家已经成立 26 年的企业迎来了新的挑战。在 4 月 22 日的业绩说明会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该公司有能力将底座模型做到业界最佳。他还指出,在关税战与科技竞争的背景下,其全国产化能力将会逐步发展成为战略优势。
四季度盈利9亿填平亏损
2024 年,科大讯飞达成了 233.43 亿元的营收。其营收同比增长了 18.79%。这是该公司自成立以来,首次突破 200 亿元的关口。
具体到各大业务,大部分实现增长,个别业务出现下滑。企业 AI 解决方案的收入是 6.43 亿元,同比上涨 122.56%。
在利润方面,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一点是科大讯飞能否扭转去年前三季度亏损的态势。数据表明,该公司 2024 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5.6 亿元,不过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了 14.78%。
科大讯飞在公告里解释,归母净利润下滑是因为多方面因素。其一,公司 2024 年在大模型研发以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大模型应用落地等方面新增了 7.4 亿元研发投入;其二,2024 年计提坏账减值损失 10.14 亿元,且计提坏账准备比去年同期增加 2.77 亿元;其三,公司持股的三人行、寒武纪等金融资产 2023 年取得的投资收益较大,而 2024 年投资收益比上年减少 1.12 亿元;其四,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比上年减少 1.02 亿元;其五,其他收益比上年同期减少 0.54 亿元;这些因素合计影响 2.68 亿元。
科大讯飞的业绩呈现出季节性特点,所以会出现前三季度亏损、年度盈利的情况。去年四个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 亿元、-1 亿元、5696 万元和 9 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利润增长迅猛,从而改变了该公司前三季度亏损的处境。
科大讯飞在财报中表明,公司的教育业务以及智慧城市业务等,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校、政府等企事业单位以及规模较大的企业。在项目建设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特点,例如上半年会进行规划论证,而年中或者下半年则会实施。
在AI领域,科大讯飞是个相对特殊的存在。文渊智库的创始人王超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相较于“AI 六小龙”,科大讯飞无需依靠融资来维持生存。因为它已经具备了稳定的客户基础以及收入来源,像智能硬件和 AI 解决方案业务等。并且,与互联网大厂不一样的是,该公司也不必通过大规模地烧钱去抢占市场,而是能够把大模型技术当作增值服务,整合进现有的产品里,然后打包销售给已有的客户,以此来达成商业化变现。
这种模式促使科大讯飞在 AI 大模型的商业化探索方面起步更早且发展更稳健。与 AI 六小龙面临的生存压力以及大厂的激进投入相比,科大讯飞既能够持续进行技术迭代,又能够借助现有业务实现大模型的落地以及收入的增长,从而在商业化领域形成了一条更具探索性的发展道路。王超表示。
抢占B端市场心得
其涵盖通信、金融、能源、教育、政务、医疗等多个行业
这样的客户群体导致了科大讯飞回款困难的问题。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介绍说,公司在 2024 年初专门设立了回款部门,以帮助前端销售同事加强回款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回款工作机制进行优化从而创下这一纪录,其中包括强化常态化的回款催收工作,构建了能形成更好现金流的 GBC 业务架构,G 端业务通过优选客户以及借助政府专项债提高了回款的及时性。2024 年,科大讯飞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了 24.95 亿元。这一净额同比增长的幅度超过了 6 倍,并且创造了历史新高。
科大讯飞始终处于 AI 领域,无论其如何保持研发和商业化的平衡。DeepSeek 横空出世后,众多大模型厂商承受着较大压力,一些初创公司放弃了基座模型训练,全面转向应用开发。市场对科大讯飞的战略抉择高度关注,《华夏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科大讯飞,刘庆峰在业绩会上的表述给出了答案。
刘庆峰指出,在当下以预训练和强化学习为算法基础的情况下,凭借全国产算力,科大讯飞具备将底座模型做到业界最优的能力。并且,由自主研发的底座模型训练出来的行业模型,在尺寸的灵活性方面、适配的深度上以及最终的效果上,都要比基于开源模型训练出来的行业模型更出色。
我们在训练行业模型时,考虑到了教育、医疗、司法等相关方面的需求。因此,在训练底座时,在基本的数据资源方面进行了更加高质量的清洗。刘庆峰透露,很多央企在年初试点部署开源模型后,发现存在幻觉过多且有安全漏洞的问题,于是转而寻找科大讯飞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科大讯飞的 C 端业务在 2024 年取得了不错的增长。除了 B 端和 G 端业务外,刘庆峰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公司教育业务的 C 端硬件增长情况令人欣喜。以学习机为例,去年它实现了翻番增长,在一季度也接近翻番。
谈贸易战影响
DeepSeek 对整个 AI 市场格局产生影响之时,科大讯飞面临着贸易壁垒的挑战。尤其近期关税大战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壁垒进一步加剧了。
刘庆峰在业绩说明会上表明,2019 年科大讯飞被美国政府纳入实体清单。2022 年,科大讯飞又遭遇极限施压。在应对美国政府制裁期间,其核心技术研究以及产品开发平台已逐步达成全面自主可控的状态。当下,科大讯飞的收入主要以内需作为支撑,供应链也实现了自主可控。此次中美关税战对于该公司的经营而言,不存在重大的影响。据财报,科大讯飞境外业务并不多,收入占比只有0.68%。
贸易壁垒之下,科大讯飞的国产化优势得以体现。该公司始终坚持全国产化路线,并且与华为展开深度合作。2023 年 10 月,双方共同发布了首个国产万卡算力集群“飞星一号”。一年之后,科大讯飞、华为以及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三方联合打造的国产超大规模智算平台“飞星二号”正式开始运作。
刘庆峰表示,下一步在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可控的市场需求会变得更为迫切。在中美科技博弈的大环境之下,美国推出了多轮政策,对中国的科技企业进行打压,并且限制先进制程的 AI 芯片向中国出口,未来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很有可能会持续加强。科大讯飞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国产算力生态的投入。在关税战以及科技竞争的背景之下,将会迎来更多属于自主可控的市场机遇。当下所面临的挑战,有望在未来实现从劣势到优势的转换,并且逐步发展成为战略优势。
当然,国外市场不能被丢弃。科大讯飞将目光投向了“一带一路”。刘庆峰指出,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新质生产力,在未来会拥有进一步的市场增量空间。在关税战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与中国的相互依存度在提升,合作意愿也在增强,这给科大讯飞多语言技术的全球化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世界各国自身有需求,这是该机遇的一个来源。同时,国内商业伙伴与制造业企业携手出海、协同发展的趋势,也为该机遇做出了贡献。下一步,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代表的国际市场,比如中东、东南亚等区域,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增量方向。科大讯飞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栈自主可控以及丰富的技术产品积累,具备在不受美国制约的情形下为世界提供第二个选择的能力,能够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多语种大模型以及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