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卫星工厂产能达每年300颗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4-28 21:01:25     151

300颗

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后 我们的卫星工厂目前产能有了提升 达到了每年300颗 基本上每天都能下线一颗卫星

本报记者 王婧涵 杨洁

格思航天副总经理文枚金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后 我们的卫星工厂目前产能达到每年300颗 基本做到每天下线一颗星 通过12个核心工位的模块化生产 现在卫星制造如同汽车流水线 随着二期工厂项目签约落地 公司产能还会进一步提升

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持续发展,卫星制造产能迅速提高,大规模卫星星座组网逐步展开。行业人士称,国内在册卫星星座约100个,多数是商业航天星座。千帆星座等大型星座计划部署卫星超万颗。怎样让这些卫星数据更有效发挥价值,成了行业下一步关注要点。

智能化模块化助力卫星量产

文枚金表示 传统航天生产大多需人工全程参与 造一颗星需一年或几年时间 现在引入航空及汽车工业柔性智能化产线理念 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 将卫星制造划分成12个核心工位模块 产能大幅提升 能更好保障商业航天发展

赛迪研究院报告表明,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处在快速且健康的成长时期。当前,“星箭场测用”链条上的企业相继熬过了从0到1的技术研发突破阶段,商业卫星制造步入了量产的全新阶段。

以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千帆星座为例。首批“一箭十八星”组网卫星于2024年8月6日发射。到2025年3月12日第五批组网卫星发射。此时千帆星座的在轨卫星数量增至90颗。

格思航天是千帆星座卫星主要制造商之一。其目前年产能达300颗卫星。3月公司投资12亿元的二期工厂项目落地签约。未来公司将具备新产能。即吨级以上卫星年产150颗。吨级以下卫星年产600颗

银河航天还称,卫星智慧工厂里有智慧大脑。还有柔顺灵巧手臂。它们使卫星研制周期缩短了80%。公司拥有2000公斤以下卫星制造能力。能够实现年产百颗中型卫星。

国海证券研报称,截至2025年2月19日,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在各国里排第二。依据国际电信联盟对申报卫星发射时效的要求以及我国星座规划,预计2024年到2030年将是中国低轨卫星发射的集中窗口期。预计到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上游卫星制造市场价值空间在3688亿元至4637亿元之间,前景广阔

发掘细分应用场景

卫星在进行批量生产与发射之际,卫星应用正朝着多场景、多行业以及国际化的方向逐步拓展。当下,卫星数据的主要应用方向为通信、导航以及遥感。其中,通信业务围绕国内几大运营商核心展开。在导航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资源与性能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所以,不少企业选择在遥感领域或者更为细分且具有未来感的场景开展差异化发展。

赛迪研究院商业航天首席研究员杨少鲜称,卫星应用场景今后会历经从G端至B端再到C端的发展过程,卫星通信有希望成为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智能终端的标准配置,通导遥一体化、天地融合、国际化拓展会更具成效

围绕千帆星座,垣信卫星正努力打造一个全面开放的运营生态。

垣信卫星高级副总裁陆犇称,未来千帆星座会在全球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该服务具备低延时、高速率、高可靠性特点。它能解决地面通信网络覆盖难题,像沙漠、海洋、戈壁、高空、山区等地,这些地方要么无法覆盖,要么存在断续覆盖情况。它还可为多领域提供服务及解决方案,包括交通运输、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应急救灾、低空经济等领域,这些服务具有高速、实时、安全、可靠的特性

今年4月24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举办。活动上,垣信卫星与泰国国家电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深化商业航天合作、低轨卫星互联网业务合作为基础。双方携手推动泰国数字经济发展。

云遥宇航称,公司将目标对准气象赛道来展开行动。打算用90颗自主研发的气象卫星构建“云遥气象星座”。这里面有72颗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还有18颗低倾角轨道卫星。并且会在2026年底之前全部完成组网工作。

到那时,云遥气象星座会构建起全球高分辨率的大气层探测系统。它能获取全球大气掩星观测数据。还会构建高精度的大气层探测系统,获取全球范围内电离层掩星观测数据。同时形成全尺度的大气层、电离层探测系统,实现对大气层、电离层和降水的三维探测,以此提升气象监测精度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太空旅游、商业探月等场景正从科幻走向现实。杨少鲜称,当下太空新基建时代已然开启,多种航天新业态开始萌芽。太空旅游、商业探月有望在5至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朝着试验验证或商业运营初期迈进。

让卫星数据发挥最大价值

多位行业人士还指出 跟卫星收集的数据相较 当下客户对卫星数据的运用 仅占总数据的极小部分

有企业称,当前商业航天领域供需针对性不足,相关产品及技术转化率有待提升。该企业希望建立多维市场交易平台,在更多重大项目申报、资源获取方面得到支持并获得参与机会,借助企业合作与政策支持,推动商业航天应用实现落地。

中科西光航天副总经理王彦添告诉记者 公司的高光谱卫星产品运用高光谱遥感技术 单张遥感相片所含数据或许是传统光学相片的几百倍 能提供大量信息 在危险气体监测等领域表现良好 目前来看这些卫星数据应有更大应用空间

一苇宇航创始人兼CEO邢若粼称,当前商业航天产业核心问题是计算产品难寻高价值应用场景。空天计算与智能产业上游倾向先进制造业,定制化程度高,难提供相对通用化硬件环境。下游数据应用依赖软件,可行业未形成类似互联网产品基于开源协作的生态。

在难以“向外求”时 应当“向内求” 重新思考计算产品应有的形态 邢若粼称 从计算产品层面 企业应尽量满足多价值场景需求 定义通用化 标准化产品 在应用生态方面 应打造开放的软件生态基座 促进空天商业软件发展

持续推动商业航天的市场化进程

陆犇称 我们讲的航天领域市场化 核心是航天技术商业化应用 这关乎技术找市场 市场找技术两方面 在需求对接上 商业航天落地应用时 会整合远中近期市场需求 并依此配套相关机制 供应链 生产线

王彦添表示 商业航天能带动的市场比想象中大 卫星获取的大量数据会拉动算力存储等市场发展 在日常经营中 我们和多个数据中心合作 共同推动新型航天基础设施完善

长光卫星科研部部长韦树波称,未来商业航天必定会朝着集群化方向迈进。公司会与上下游企业携手,持续推进产业链协同。同时,推动产学研联动。并且构建产业生态。

“每天下线一颗星” 商业卫星制造提速 数据潜能如何解锁_“每天下线一颗星” 商业卫星制造提速 数据潜能如何解锁_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