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几乎被行业遗忘的主动散热技术,又被国产主流手机厂商安排上了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4-29 10:01:31     144

谁都没料到,主动散热技术,这个差点被行业遗忘的技术,又被手机厂商重新启用了。

这次不是努比亚红魔。从@数码闲聊站多次爆料可知,国产主流手机厂商把主动散热提上了日程。OPPO开始专注性能赛道,要在K系列新机上引入小风扇。iQOO内部开始评估主动散热。还有一家厂商搞定了IP68和主动散热风扇,有说法称这家厂商是华为

(图片来自微博)

毫不夸张地讲,主动散热技术在智能手机领域从未火过。早期,几乎仅有努比亚红魔这一电竞手机品牌采用该技术。随着处理平台能效及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电竞手机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所剩无几。有些电竞手机甚至还没机会应用主动散热技术,就已匆匆落幕。

如今 手机行业忽然又记起主动散热的益处 都打算往手机里装入散热风扇 旁路充电 35mm主摄 主动散热 智能手机的下一个风口 努比亚/红魔是否赌对了呢

头部厂商入局,主动散热不再是游戏机专属

早在今年3月,@数码闲聊站爆料称,iQOO在评估主动散热技术时表示,今明两年可能会出现不少采用主动散热技术的新手机。其中,TOP5中有三家正在进行测试,预计年内会有两家推出新产品,包括旗舰机和中端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TOP5并不包括红魔品牌。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红魔仍将坚持采用主动散热方案。

2019年 努比亚红魔推出全球首款内置主动散热风扇的电竞手机 风扇最高转速达14000rpm 每秒实现50次冷热空气交换

(图片来自红魔手机)

红魔手机那时的想法单纯直接,在手机内部挖了条贯穿的风道,用个小的高转速风扇把旗舰处理器产生的热量带出去。依据官方数据,打开散热风扇后,机身表面温度降了3℃,核心温度降了5℃

看上去数字不大 实际上能让手机内部温度降低3到5℃ 控制发热问题 这已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购买过2021年以及2022年旗舰芯片机型的小伙伴应该更明白 主动散热对手机体验升级意义重大

常看智能手机拆解的朋友想必清楚 内部散热结构由多层VC均热板构成 还有石墨散热膜 铜箔 导热硅脂 后盖 中框总成等 其目的是把发热源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本质上属于“被动散热”

小米12S Ultra等机型配备环形冷泵。处理器等热源高负载运行时。冷液蒸发成气态并膨胀。进入蒸汽管道。蒸汽进入冷凝器后凝结成冷液。冷液回到补偿腔。借此在内部形成自动冷热循环

然而被动散热最大的问题在于热量导出。热量最终只能依靠被动接触空气的方式辐射导出。这种方式效率不算高。相比之下,主动散热能在手机内部形成高速气流。能更快把热量带出。优势一下子凸显了。

也就是说主动散热可为手机内部营造更优运行环境。比如能使性能调度策略更激进。长时间玩时不会因机身温度触及“温控墙”而被迫降频。如此一来散热背夹之类的便可省去。

(图片来自红魔手机)

即便不玩游戏,长时间进行高规格视频录制,以及高强度拍照,也会给手机散热系统带来巨大负担。像4K60杜比视界录制、4K120慢动作录制,甚至还有专业Log模式等。理论上,手机对散热的需求并不低。

手机行业突然重视主动散热。小雷觉得原因挺简单。现阶段被动散热结构设计碰到了瓶颈。这致使手机难以承受长时间高负载运行。所以需要更强的主动散热来提供支撑。

但小雷更好奇的是。主动散热被说得如此动听。为何手机行业如今才想到去布局呢?

问世6年不瘟不火,手机主动散热身世坎坷

要回顾内置主动散热情况,基本看努比亚红魔电竞手机就行。严格来讲,有一家厂商做到了内置主动散热并量产,且把方案做得相当成熟。从第一款内置主动散热技术的手机发布至今,少说已有近6年时间。

为何内置主动散热这么多年都不火?小雷总结了两个原因:

首先,内置主动散热系统要在手机内部开辟出一大块空间。这空间用于打造贯穿风道。还要添置高转速风扇。电竞手机对机身尺寸无需过多考量。它能满足元器件集成需求。并且还会剩余一些空间用于主动散热。

但常规手机内部空间十分宝贵,特别是旗舰机型。大电池、影像硬件安装后,留给主板的空间非常有限。这些是旗舰机日常体验的起码要求,手机厂商不会为降低3至5℃机身温度而冒险。

(图片来自红魔手机)

第二,内置主动散热系统需要进风和出风。要有合理高效的风道。必须预留进风口和出风口。这如同直接给手机开了两个“大门”。如此一来防尘和防水认证就几乎无法进行。游戏手机不做防水防尘认证尚可。旗舰机若不做。多半会遭网友指责。

更何况 散热风扇运转时会产生一定噪音 风道长期使用后会积灰 散热效果肯定会打折扣

也就是说要让主动散热进入普通手机或旗舰机。首先得解决防水防尘、噪音、堆叠这些问题。数码闲聊站披露,现在有一家厂商做到了主动散热与IP68认证兼具。且该产品还是旗舰机。

外界认为,这新机可能就是华为的Mate 80系列。

从性能开销方面判断,内置主动散热确实能给华为旗舰机带来一定好处。它能营造更好的散热环境,进而换取更持久的高负载表现。对于主打影像的华为旗舰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这种需求的。

OPPO的K系列,被猜测是新技术的测试平台。用于探索高性能定位。之后通过市场需求评估是否有必要保留。

但不少网友觉得主动散热风扇没必要,反倒增添了进灰、进水的风险,而且效果不显著。他们认为不如加大电池容量,或者配备更好的影像硬件来得实际。至于散热效果怎样,有没有不同于努比亚红魔的方案,这得看厂商如何应对

超薄散热芯片,或许能让「手机散热」复兴?

一项新技术出现时,必然会伴随一些缺陷。这些不足常常是当下技术限制导致的。曾经小屏手机因续航差被厂商放弃。曾经小屏手机因发热大被厂商放弃。曾经小屏手机因配置阉割多被厂商放弃。如今电池容量没问题了。如今元器件堆叠有能力做得更紧凑了。于是小屏机又回来了。

既然传统风扇和风道不适用于智能手机,那么是否存在更理想的解决方案?小雷的回答是或许存在。

不知大家对Frore Systems Air Jet系列可有印象。其于去年MWC展会亮相。AirJet Mini厚度2.8mm。长度41.5mm。重量仅9克。最多可带走5.25W热量。背压高达1750帕。

(图片来自Frore Systems)

这看似与散热风扇毫无关联,实则是Frore System公司所推出的一款散热芯片。它依靠内部片装压电晶体的形变以及快速震动来产生强劲风流,进而带走热量。这种“风扇”不存在机械运动部件,工作时极为安静,且不会累积灰尘。目前其计划是取代传统的笔电风扇

他们还有一款衍生版本AirJet Mini Slim。它更薄。其厚度为2.5mm。它的性能和AirJet Mini相同。

AirJet系列有机会给智能手机主动散热带来启发。它不需要庞大且易积灰的风道。小雷觉得它更适合应用在集成度极高的手机上。

在手机厂商里 一加发布过一项颇为惊人的主动散热黑科技 一加11概念版搭载了一套Active CryoFlux微泵主动液冷散热 它借助微型压电陶瓷作为动力核心 带动管道冷却液流动 实现了主动冷液循环

这项技术没有在后续的量产机中出现,这是最可惜的。

好的技术需要去想象。当下旗舰芯片在高负载场景中会发热。若有手机厂商实现主动散热。使手机散热能力突破被动散热瓶颈。这是好事。

手机主动散热起风,努比亚又赌赢一局?

努比亚和红魔在一定程度上颇具前瞻性。它们早早布局了旁路充电。还布局了35mm主摄。也布局了真·全面屏。以及散热风扇。并且坚持了好几代。甚至真的对手机行业产生了影响。

手机厂商重视散热风扇。这表明散热困难的问题依旧存在。并非如大家所想。芯片能效提升后。散热器仍不可或缺。夏天即将来临。室外温度达30℃的日子就要到来。这对手机发热控制和调度策略是巨大考验。

(图片来自雷科技摄制)

行业把希望寄托于主动散热,这是正确的方向吗?高性能笔记本电脑都离不开厚重的散热。主打高性能的智能手机,或许也摆脱不了主动散热的加持。

或许真如小雷所言,并非主动散热不适用于智能手机,而是适配智能手机的主动散热方案尚未出现。当技术不再构成问题时,大家或许会重新考量散热风扇对手机散热系统的意义。继旁路充电之后,今年有望见到智能手机更多的变革。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