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消费方式是“付费让虚拟恋人从屏幕里走出来”。它已悄悄演变成一个庞大的灰色市场。虽说不乏真实情感投入。但这种交易存在深刻的心理隐患。还存在法律隐患。也存在安全隐患。会让原本浪漫的幻想随时可能破碎。
Cos委托这种小众服务,正日益成为一些年轻女性为浪漫付费的新形式。这些年轻女性聘请专业Coser,让其以现实姿态扮演“二次元”虚拟世界中的完美恋人,进而展开一次次精心设计的“角色扮演约会”。
这种新型服务好像给她们带来了暂时逃离现实的安慰。在一定程度上,它成了当代“孤独经济”里极为独特的缩影。年轻人一方面渴望真实的陪伴与亲密。另一方面又选择安全、可控的“虚拟”替代品。这种“租来的浪漫”展现出她们内心的渴望。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当亲密与陪伴能够如同商品般精准定制且明码标价时。我们到底是在靠近亲密。还是在逃离亲密呢。
一、当完美的“二次元男友”,降临“三次元”
24岁的林安(化名)曾无数次幻想。要是国产恋爱游戏《世界之外》里的男性角色易遇,那个完美的“二次元男友”,能来到她的现实生活中。她会和他甜蜜邂逅。会羞涩牵手。甚至会穿上婚纱。成为最幸福的新娘。
当她身处现实世界时 不仅沉浸在不断循环的《世界之外》主题曲旋律里 还亲眼看到那位完美的“二次元男友” 他身着修身白色西装 有着微卷的柔暖栗色短发 灰色眼眸 深情地只注视着她一人 为她紧张地跳了二十遍舞 最后单膝跪地 举起戒指盒 声音微颤地问“嫁给我 好吗”那时 她感觉自己所有幻想都变成了现实 毫无抵抗地 “沦陷” 了
但求婚这种情感强烈的场景。只是Cos委托服务里众多经典桥段当中的一个。
年轻女孩子们像林安一样,愿意付出金钱“与喜欢的二次元角色见面”。这催生出了独特消费现象。该现象是Cos委托服务。它连接了“二次元”和“三次元”
“Cos委托”又被称作“角色扮演约会”。在此模式当中,委托人基本都是女性。她们会向Coser付费。这些Coser大多是女性,反串男性角色。委托人请Coser扮演自己喜爱的虚构人物,陪自己约会。Cosplay(角色扮演)过去仅在动画游戏迷里流行,现在已演变成一种高度定制的情感服务。Coser把委托人的“二次元男友”带到“三次元”,使幻想和现实相互交织。
橙橙(化名)是资深Coser。几年前妹妹向她推荐国产乙游《光与夜之恋》。陪妹妹玩时她出于兴趣,Cosplay成游戏里男性角色。那时尚无Cos委托。几年后橙橙留学回国,发现身边玩乙游的朋友增多,Cos委托也发展起来。她外出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时 有女孩子主动询问她是否承接委托 这成了她接单的契机
像林安这类委托者在圈子里被叫做“单主”。像橙橙这类负责扮演其心仪角色的Coser被称作“委托老师”。“委托老师”呈现“二次元”角色形象称作“上皮”,还原角色个性称作“上角色皮”,模仿男友角色称作“上男友皮”……“单主”们经由社交平台或熟人介绍,与这些Coser取得联系,每小时支付几百元(顶尖Coser日入可达上千元),“委托老师”就会全程以角色身份相伴:十指相扣漫步、共餐合影,甚至轻柔拥抱或俏皮点鼻——一切皆依“单主”指定剧本来。
去年暑假 在朋友邀请下 大学生桃子 化名 开始兼职 成为一名委托老师 约她的雇主 大多是玩恋爱游戏恋与深空的女孩子 要求通常相似 希望她上皮 有男友感 主动营造恋爱氛围委托期间 桃子要为单主营造“约会”体验 这体验仿佛置身言情小说 比如在拥挤处搂住女孩肩膀 给她们圈出安全区 逛街时帮对方拎包 进入室内为对方开门 用餐前给对方拉椅子
“给单主营造恋爱的体验,这就是我的工作。”桃子说。
在典型的Cos委托里 所有细节都会提前谈好 以此维系幻梦 “单主”会在小红书 抖音等社交平台上 寻找“神似”角色 最符合自己心意的“委托老师” “委托老师”也会努力“营业” 在这些平台发布详尽的“接单卡” 说明自己能还原的角色 委托价格以及定妆照一旦两者匹配成功 “单主”会和“委托老师”进行透彻协商 协商内容包括需要扮演哪个角色 开展何种情境 偏好哪些小细节 许多“委托老师”会让客户提前填写问卷 以此了解客户喜好与期待 以便在约会中精准复制角色的言谈举止
一张在社交平台疯传的长图梳理了“Cos委托”行业要点。“委托老师”会一丝不苟地穿上“单主”喜爱的男角色的全套装束。甚至会带上符合角色人设的道具或礼物。然后收费陪伴“单主”完成幻想约会。“单主”指定的亲密互动有牵手。还有拥抱。以及脸颊贴脸颊(常戴口罩)。送花也是其中一项。“壁咚”同样包含在内。分享甜点也算。甚至惊喜求婚都是“Cos委托”体验里的经典桥段。
橙橙说单主们大多是玩乙游的小姑娘 她们通常是大学生 也有工作后的年轻女性 有一些只是想找她拍些好看的照片 还有人会在情人节 生日等特殊日子假扮“约会”女孩们常常指定“雨天共撑伞”“用拍立得拍照留念”,或是复刻乙游里的经典告白情节。每一个细微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是让虚拟男友的体贴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她们期望自己喜欢的角色。能够以男友的身份。真切地来到自己身边。
二、在“孤独经济”中购买亲密
是什么促使年轻女性通过Cos委托的形式,来租借浪漫?
从表面上看,Cos委托源自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二次元”经济。千禧世代和Z世代是伴随着动漫与游戏成长起来的。他们早就对虚拟恋人产生了喜爱之情。乙女向的恋爱游戏,比如《恋与制作人》《光与夜之恋》,让无数女玩家养成了心甘情愿为贴心帅气的男角色花钱的习惯。以《恋与制作人》为例。它在2017年上线后不久。日活跃用户就突破了200万。玩家单月在内购上投入超过两亿元人民币。这些巨大的商业成功表明。年轻女性愿意为完美的“二次元男友”付出喜爱。还会付出时间。甚至会付出可观的金钱。
将虚拟恋情从屏幕引入现实,自然而然地成为商业链条延伸的下一个需求。Cos委托正是针对这一空白的商业回应。
但剥离到最后,Cos委托提供的最核心商品,是陪伴和亲密。
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种消费折射出当代年轻人更深层的情感需求。北京积水潭医院心理行为医学科主任李小钧觉得,Cos委托流行背后暗藏着年轻人复杂的心理缘由。其一,他们或许借此弥补现实里的孤独感、情感缺失或者人际交往中的压力。其二,也可能是用理想化的角色扮演,取代现实中难以达成的亲密关系。其三,甚至纯粹是为了暂时躲开学业或职场的重压,在二次元与三次元交错的“平行世界”中获取短暂的喘息之地。”
裴伊22岁(化名),是热门乙游《恋与深空》的忠实玩家。去年暑假,她独自在国外留学后返家休假。因最要好的朋友正忙于考驾照,她无聊之下频繁与陌生人拼单玩密室逃脱,然而效果不佳。一次偶然,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位颜值极高的Coser,瞬间产生兴趣,还主动提出了委托邀约。
裴伊坦言 最初怀着和喜欢角色“约会”的心情 见面时心跳加速 非常期待且紧张 后来互动多了 感觉更像朋友出去玩 挺自在 当然 Coser毕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 不可能随意放飞自我 互相开玩笑或“耍贱”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 还是更愿意和真正的朋友出去
Cos委托属于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孤独经济”。和许多国家情况相同,中国正面临年轻单身人口急剧增加。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国内未婚成年人超过2亿,其中7700多万人独自居住。结婚率下降、初婚年龄延后,在大城市,职业压力和个人理想使许多人推迟了建立严肃关系的计划。陪伴和亲密的需求仍然很强烈。这催生出了所谓的“孤独经济”。针对独身者的商品和服务日益兴盛。比如迷你KTV一人唱。还有单人卡位餐厅。以及深夜语音陪聊。商家深知“孤独可变现”的道理。一项调查表明。57.7%的年轻受访者承认会为缓解寂寞而消费。
数量众多的年轻女性能够轻松“购买”一段“恋爱体验”。AI陪伴APP累计下载超20亿,乙女手游市场规模超十亿元人民币,还有虚拟偶像。女性情感消费市场不断壮大,为那些对待感情小心翼翼、害怕受伤的女性提供了看似“安全且可控的连接”的选择。这些体验能随时开启,也能随时终止,不会有任何凌乱的后续。Cos委托的“单主”能按需求享受“情感服务”带来的甜蜜。“单主”会被倾听。“单主”会被赞美。“单主”能牵手合照。“单主”既没有被拒绝的恐惧。“单主”也无需在第二天继续投入情感。
这是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所说的现代人沉溺其中的“液态爱情”的典型表现:现代人渴望建立联系,却又惧怕受到束缚,倾向于选择能随意开始和结束的关系模式。Cos约会恰好符合这种模式——事前安排档期,事后一切归零,双方默认不超出既定范围。“单主”能够沉浸在一天的亲密体验里,之后毫无压力地回归正常生活。它安全且易于接受,是一种“按份计费的爱情”
这份“按量计价的爱情”收费标准不同。它取决于角色人气、Coser外貌、地理位置以及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橙橙每小时收费60元,至少起步四小时。桃子按日收费,8小时定价260元。此外还需额外支付化妆师130元。一些客户为体验一次完美“约会”,支出比普通聚餐或旅行高很多。
裴伊熟知这个行业的价格体系。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价格通常比其他地方高。颜值高且身高超过170厘米的Coser,每天报价至少500元。若她在社交媒体拥有上万粉丝,一天收费能轻松达到四位数。不同客户偏好各异,有人看重颜值,有人在意互动时的真实感。总体来说 这种交易对长相要求极高 要是对方容貌未达期望 客户体验往往会大幅降低
但委托费并非全部开销。客户通常要承担Coser的交通费用。还要承担食宿费用。甚至“陪聊”费用也得客户承担。今年3月。“单主”罗静(化名)为了一场如电影般的约会。提前一个月付费陪聊培养感情。加上礼物费用。异地接待费用。餐饮出行费用。以及包场影院费用等。仅一天就花费超过1.5万元。裴伊单22岁,投入更为惊人。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她预约了60多次Cos委托。仅角色扮演费就高达20万元。加上差旅和娱乐等费用。总开支逼近50万元。
这种“付费使虚拟恋人从屏幕中走出来”的消费方式,已悄然演变成一片庞大的灰色市场。尽管不乏真实情感投入,但这种交易也埋藏着深刻的心理、法律及安全隐患,令原本浪漫的幻想随时可能破碎。
三、在幻梦和现实交界处破裂
林安经历了“二次元男友”求婚,有强烈情感体验。之后,林安向“委托老师”“买断”了这个角色。这意味着有一对一的专门“服务”。
林安很快意识到,Cos委托并不仅仅是一场“游戏”。
她原本计划只约一次的委托,持续了四次。一开始预想支出七八千元,后来变成了六万元。费用包含角色扮演费、旅费以及各种支出。直到林安发觉自己对“委托老师”寄托的感情愈发沉重,模糊了“二次元”角色与“三次元”真人的界限,才决定终止委托
亲密关系“商品化”后,即便只是短暂的虚幻服务,彼此边界也得格外清晰。“单主”和“委托老师”小心拿捏虚构情感与真实感受的分寸。既要让对方感受真挚情感流动。又要防范对方过度沉溺越过边界给自己造成伤害。裴伊身为资深“单主”,始终谨慎挑选与“委托老师”于公共场所碰面,坚决规避同宿、深夜单独相处这类可能诱发危险的情形。桃子作为“委托老师”直言,为防止“OOC”(也就是脱离角色自身设定),她仅能承接自己熟知的二次元人物,甚至得把细节琢磨到每一句话、每个动作都契合该角色性格,“有时也颇为疲惫”。即便“单主”大多是女孩子。她的安全意识时刻紧绷。每次去做委托。都会在包里备好一把小刀。
“单主”们陷入虚假感情无法自拔。他们难以抽身。往往会遭受精神压力。还会遭受金钱压力。这两种压力是双重的。
林安结束了在Cos委托方面的高额消费。之后她又不得不花费高额费用。此次花费是为了解决她因之前消费而陷入的心理困境。
林安意识到自己对那位Coser寄托了过多情感。她试图通过预约其他Coser转移注意力,却发觉毫无作用。2024年12月,她终于鼓足勇气向那位Coser坦诚了自己混乱的情绪。她还主动切断了所有联系。随后,她开启了一场独自旅行。她希望用密集的工作和频繁的外出活动填补心理空缺。但她很快发觉。自己内心的失落感没有因之而消退。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躯体化症状。症状包括头痛。还有失眠。以及反复的心悸。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难以形容的焦虑。
她在绝望与困惑里。最终选择向专业心理咨询求助。林安疲惫地叹一口气说。这又是一笔必须支付的费用。到目前为止。自己已花费超四千元。
北京积水潭医院心理行为医学科主任李小钧解释说,Cos委托从表面看是一种无害消费。但它与客户形成的强烈情感依赖,实际有病理成瘾特征,类似电子游戏成瘾或网络成瘾。当委托结束、幻想破灭时,参与者体验到的情绪“戒断”,可能带来更深刻的心理创伤
许多Cos委托的“单主”都体会过这种约会后的“情绪低谷”。一整天情绪处于完美浪漫的高潮。之后回归日常生活便会有强烈落差。
裴伊强调 她自己不是圈内常说的“梦女” 就是那些幻想和虚拟角色有真正恋爱关系的女孩 她一直很清楚 Cos委托本质是以金钱为媒介的服务 但她也亲眼见过不少女孩在此过程中抱着强烈情感期待 甚至渴望能真实体验一次“虚拟恋爱”她有个朋友。这个朋友对Cos委托情感投入程度比她自己高很多。朋友只要碰到喜欢的Coser就特别幸福。但要是Coser回应稍有欠缺。就会很快陷入失落痛苦。在旁观者裴伊看来。这些Coser没做出啥明显不妥行为。只是朋友对互动期望值太高。才造成情绪剧烈波动
林安如此评价:一旦带着强烈情感需求去委托约会,或抱着“与虚拟角色真正见面”的心态去委托约会,就特别容易“上头”、难以自拔。她有位朋友曾热衷于Cos委托,“约会”时十分愉悦。但事后只要Coser稍稍怠慢不回消息,这位朋友就会立即崩溃,情绪极度不稳定,最终导致双相情感障碍严重发作
经历这场情感风暴后 林安觉得 内心结构脆弱敏感的年轻女孩 不适合参与Cos委托这种高强度 沉浸式情感互动 她谨慎提醒 尤其是有抑郁倾向或情绪不稳定的人 要尽量远离这种看似美好却极易造成心理创伤的“恋爱消费”
“Cos委托”行业是新兴的情感服务。它处于法律与监管的灰色地带。这里充满不确定性和混乱。一些客户投入金钱后。往往难以获得预期的完美“约会”体验。
照片“过度美颜”(也就是俗称的“高P”)是Cos委托圈内被诟病较多的问题。这种“线上买家秀和线下卖家秀”的落差很大。这已经成了圈内常态。这让不少客户感到迷茫。甚至感到愤怒。桃子自己也有过类似失望经历 有一回 她约到的Coser 尽管提前讲了希望有明显身高差 可见面却发现 对方即便加了增高垫 也才和她一样高 完全没有“男友”应有的感觉大部分Coser是女性。她们扮演男性角色时。需借助特殊道具与妆容。模拟理想男性的骨骼轮廓和身高。这种“性转”扮演。加剧了现实翻车的可能性。
另一个让客户普遍不满意的问题是“被忽视”。桃子有一次同时约了四位Coser。其中一位在现场老是跟别人聊天。对她自始至终都很冷漠。裴伊也遭遇过类似的冷淡对待。Coser整天只聊自己感兴趣但她完全不关心的游戏话题。就算她委婉提出想换个话题。对方也根本不当回事。最后整场约会结束。结果都是我在迎合她。可我明明是付费购买服务的那一方。
这种委托关系存在失衡情况。这也困扰着Coser群体。一些Coser反映。客户有时会完全忽视扮演者基本需求。还会提出明显不合理要求。比如一整天高强度陪玩。却不给安排吃饭时间。也不给安排休息时间。裴伊认识的一位Coser朋友,曾被客户要求晚上唱歌哄睡。这位朋友不擅长唱歌,只能尴尬地反复唱《两只老虎》给对方听,最终不再接类似订单。另外,有Coser在社交平台抱怨,遭遇客户临时毁约甚至“跑单”,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
在法律层面 作为一种依靠二次元产业发展起来的民间交易 cos委托很难作为独立商业门类成立 更不用说行业管理和服务标准化了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指出 依据《著作权法》 个人欣赏与非营利演出属“合理使用” 但Cos委托有金钱交易 是面向不特定客户的商业演绎 不符合豁免侵权条件 Coser未经版权方许可的角色扮演 可能侵犯版权方复制权 修改权 表演权 若通过网络传播 还涉及信息网络传播权
依靠的是版权方的宽容态度”
即便这样 许多年轻女生仍乐意继续追寻心中那个“二次元”的完美恋人 哪怕这只是短暂且虚幻的陪伴投影 罗静承认 未来自己或许还会约Cos委托 但心理价位已降至每次80元到200元之间 林安则决定彻底退出这个圈子 她删除了游戏 甚至对曾经热爱的角色也逐渐冷淡 她说“我想人还是不能沉迷得太深”
本文首发于《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作者是彰散 36氪获授权后予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