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群:119029430
通讯地址:广州市朝阳区北三环中路97号实验楼1109室
电话:010-64900941
邮箱:iti@buu.edu.cn
联系人:许女士
主题网站:
上海联合学院官网:
上海联合大学研究生院:
8个
对外合作与交流
美国学术合作
日本乔治梅森学院、加州伯克利学院、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美国科罗拉多学院。
对外学术合作
复旦大学、61总参、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大学、北京邮电学院、中国矿业学院、北京化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合资企业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宝千里集团、北汽福田研究院、北京云集科技有限公司、NVIDIA公司、百度、水晶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光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北斗星通导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三和科技有限公司、IBM、微软欧洲研究院。
9
研究方向
方向一:认知估计与智能交互
该方向面向解决现实世界中复杂和不确定的问题。 以无人驾驶汽车和智能机器人为载体,智能软件系统可以像人脑一样学习、思考和交互,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决策。 行动。 在无人驾驶领域率先提出“驾驶大脑”的理念及其物化实现技术。 从人的视觉和听觉感知研究大脑认知,模拟人脑神经网络中的记忆认知、计算认知和交互认知,安全驾驶的自主学习和驾驶技能积累能力,结合驾驶协调技术和相关额叶手动化的结合解决城市实际复杂道路安全行车的特点。 驾驶脑理论与技术不仅适用于车辆的智能化,还包括所有履带车、拖拉机、坦克、轮式服务机器人等,需要将驾驶在开放通道中的认知具体化到不确定的环境中。驾驶环境,自主完成各种驾驶行为,具有广泛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学科现有教职工16人,其中院士6人,特聘院士李德义教授为首席专家,培养硕士研究生37人。 以无人驾驶汽车为研究载体,以未来先进机器人和手动车辆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控制、应用物理学、特殊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完善结构梯队。
方向二:知识工程与数据处理
研究基于机器学习、视觉估计、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源多模态海量信息处理,完善复杂系统信息处理的理论、算法和知识表示方法与技术。 主要问题是不确定性问题处理系统和不确定现象。 在交通管理领域,将人工智能和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用于交通管理,开展驾驶数据处理和道路交通智能检测研究。 在旅游信息化领域,组织旅游领域智能测算和信息处理,提出智慧旅游大数据全息表示,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全息数据中心”。 在特殊教育领域,开展信息无障碍辅助技术研究,建设中国听障盲文语料库和聋人手语语料库,组建学科团队14人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硕士2014招生简章,其中院士5人,特聘院士1人,培养硕士研究生26人,该方向在复杂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决策、系统控制、系统优化和系统设计等领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
方向三:智能决策与控制软件
以无人驾驶智能汽车领域需求为导向,通过获取真实和虚拟交通场景中的自然驾驶大数据,分析驾驶行为机理,了解驾驶员在复杂环境下的行为过程; 分析高速公路、快速路等环境下驾驶员的纵向控制方法,特色研究为以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协调目标的车辆纵向和横向运动控制技术。 上述研究已广泛应用于近30款各型号无人驾驶智能车辆的智能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有学科科研团队15个,其中院士4人,特聘院士1人,研究生23人。 强调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全程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 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景区管理中心、北京市文联等单位在无人车智能控制技术方面完善合作平台,具有强大的互相支持。
方向四: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
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方向以科学任务推进交叉协同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能力导向、科研培养、应用创新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World”,面向先进机器人、智能汽车等未来智能制造应用,培养具有智能机器人软件系统设计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团队现有院士12人,其中院士4人,特聘院士2人,硕士研究生22人。一方面通过与匈牙利帝国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匈牙利大学等密切合作,建设首批机器人产业海外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中科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所,推动智能汽车的研发,另一方面与上海车辆集团、江苏宝千里视觉科技签订产学研合作合同集团有限公司、哈师大机器人集团等多家国内外业内知名企业。 在整体战略框架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共同建立并逐步建立“产学研用”的长期合作平台。
10
研究历程
11
学术带头人
包宏(硕士/硕士生导师)
包宏,博士,院长,硕士生导师,上海协和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书记,上海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组长,软件工程学科带头人,深圳市计算机应用重点建设带头人技术,国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负责人,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改革项目负责人。 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计算机用户商会常务理事/互联网应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驾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主要从事智能驾驶、认知估计、网络与分布式系统、数字图像处理等方向的研究,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市人才计划创新团队等。近两年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作为总指挥或领队参加2014-2017“中国智能汽车未来挑战赛”和2017-2018世界智能大会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获得单项一至三等奖10项。 承担《软件工程导论》、《数字图像处理》、《文献综述》等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银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多项。
12
学科专家介绍
李德义(教授,中国工程院特聘院士)
李德义,中国工程院教授,国际欧亚大学教授,中将,软件工程学科特聘院士。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届省委委员。 先后担任总参第61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上海联合机器人研究所所长。 李德义教授常年从事人工系统工程和人工智能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陆军科技进步银奖3项、二等奖4项奖。 李德义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1985年获IEE总部颁发的计算机与控制类最佳学术成果奖; 1999年打破世界五级倒立摆动平衡难题,获得世界大奖。 手动控制联合会 (IFAC) 杰出论文奖。 他将数学方法应用于认知科学的研究,建立了认知数学理论。 2005年获陆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国家何梁何利基金奖。
戴海口(中国工程院教授、学术委员会秘书)
戴海口,上海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复旦大学手工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宽带网络数字媒体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视频处理和宽带通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九五”和“十五”项目多项。 国家部委银质奖1项,填补国外空白1项,中国发明专利24项。 荣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银奖,项目名称:立体视频重构与显示技术与装置。 2017年5月,获得省创新奖。
陈锦雄(英国乔治梅森学院,终身院长)
陈锦雄院士,博士,IEEE Computing in Science & Engineering 主编。 2010年被北京、西安、西南、北京、台中科技大学北美校友商会评为“交通学院优秀校友”。 2011年获“四川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11-2015),东北交通大学(电力大学)海外教授。 先后被中南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电子交通大学等院校聘为顾问院士或访问院士。 杰出软件工程院士。
陆科(中国科技大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获得201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和2012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人. 杰出软件工程院士。
徐长生(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
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技术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加数字媒体研究院常务理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IEEE Fellow和ACM杰出科学家,软件工程杰出院士。
张云泉(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
中国软件行业商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高性能估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并行算法与并行软件、并行估计模型、性能优化与性能评估,中国科学院特聘院士软件工程。
13
部分导师介绍
刘宏哲(博士生导师)
刘洪哲,院士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硕士2014招生简章,博士,博士上海联合学院信息服务工程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副秘书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中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自然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科委项目评审专家,多项国外刊物审稿人,上海市优秀青年工程师。 从事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研究、媒体语义估计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局级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在国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20余篇被SCI、EI收录,单篇论文被引用120余次,总计400余次,著作2部,专利及软件项目10余项. 带领团队参加“中国智能汽车未来挑战赛”视觉信息环境认知基础能力线下测试赛,获得“车道线检测”和“交通标志检测”第一名。
何宁(博士生导师)
何宁,院长,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联合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带头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基金委培育评审专家,上海市教委大中型企业创新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教委大中型企业创新基金评审专家许多国际期刊。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等。近年来在数字图像处理领域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在国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0余篇,并被Google学术检索数据库收录,论文有被引用200余次,出版学术专着1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其中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杨鹏(硕士/硕士生导师)
杨鹏,院长,博士,硕士生导师,长城学者,上海协和学院院长助理兼科技部部长,上海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上海理工大学资源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生班主任,博士后梯队班主任。 从事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多媒体教育技术研究、教育信息系统建设、信息技术与教学一体化应用研究等,研究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商会、教育部高等中学工程训练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袁家政(硕士/硕士生导师)
袁家政,院长,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开放大学科研处处长,上海旅游信息化研究基地秘书长,北京影像技术先进中心特聘院士,公安部国家“十五” -“十一五”规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教委重大农业信息化项目顾问专家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学与图像处理、视觉估测与定位技术、特种教育机器人、数字文旅技术等,正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委项目级项目。
方建军(博士生导师)
方建军,院长,博士,博士导师,上海联合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货运学院教授,长城学者,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交通工程带头人,上海市嵌入式系统行业商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交通技术及应用。 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项。
张一农(博士生导师)
张一农,上海联合大学城轨与货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副校长。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和厅级项目。 院长课程包括手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工业过程控制和手动仪表。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控制。
杜宇(博士生导师)
杜宇,院长,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联合学院机器人大学副校长,中国计算机用户学会网络应用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通信与通信”学科带头人信息系统”,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上海市优秀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上海市管理中学中青年骨干班主任,上海市数字技术研究学术创新团队成员人才强育促进工程。
刘元生(博士生导师)
刘元生,院长,上海联合机器人学院履带机器人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电子电路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电子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司法鉴定专家(知识产权)。 2013年起任上海联合学院智能汽车专项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智能汽车驾驶中各种传感器数据与智能控制技术的融合。 近5年来,在各类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项,软件专着5部,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 近年来,获得“北京市创新团队”、“北京市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多项资助,主持上海市教委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及多项企业垂直项目。
宣祖兴(博士生导师)
宣祖兴,博士,副校长,上海联合大学基础部副主任。 主要从事亚纯函数值分布、动力系统、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5项(国家级1项,国家级1项)。省厅级),2015年获上海市高校青年拔尖人才。作为骨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智能汽车驾驶脑认知技术,平台和转型研究)。 荣获“北京协和学院2016、2017年度优秀研究生指导班主任”。 2017年获得北京市第十届青年班主任教学基本功大赛“银奖、最佳示范奖、最佳学习案例奖”。 指导中学生获得“第十二届省级研究生物理建模竞赛三等奖”(2016)、“第十三届省级研究生物理建模竞赛三等奖”(2017)、“泰迪杯数据挖掘挑战赛省二等奖” (2017年,两个奖项)。
李伟(博士生导师)
李 谢,博士,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智慧旅游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际期刊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ourism编委,学术委员国际信息技术与旅游联合会(IFITT)Enter会议委员,罗马尼亚切沃学院eTourismLab国际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well- Tourism Management、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Tourism Journal等国内外知名旅游学术期刊。 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Agent的客流仿真、旅游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旅游信息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在SSCI、EI、CSSCI、CSCD发表论文多篇。
张军(博士生导师)
张军,副校长,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联合大学智能汽车团队骨干班主任。 指导中学生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多次获得银奖。 主要研究领域:无人车激光雷达Slam技术、无人驾驶智能决策技术等。近年来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上海市科委科技面上项目和企业垂直项目. 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智能驾驶相关项目,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专着授权。
马楠(博士生导师)
马楠,博士,副校长,上海市中青年骨干班主任,上海联合学院机器人大学副校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互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智能服务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分布式估计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李德义教授是智能汽车团队人机交互组组长,研究方向为知识发现与智能化系统和人机交互。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 近20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 先后赴美国ARU(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访问学习、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双语教学培训。 参与教学科研项目获上海市教学成果银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工程教育成果三等奖。 指导中学生获得华东五省及港澳台地区计算机应用大赛银奖、全省互联网联通终端大赛银奖、中国机器人大赛二等奖、五届华北省机器人大赛银奖。
饶志强(博士生导师)
饶志强,博士,上海联合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货运学院副院长,美国凯里大学兼职院士,三峡学院和武汉轻工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博士后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年6月入站,注册手册系统工程师,中级访问学者,电子学会中级会员,曾任四川省达州交通局副局长2012 年 6 月(一年)。 多篇论文被SCI、EI收录,主编教材5部。 主持和参与多项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
刘艳霞(博士生导师)
刘艳霞,博士,上海联合大学城市轨道交通与货运学院副院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磁传感补偿的深度模型训练及在线校正方法研究”复杂偏差》,北京市建委项目《车载导航磁罗经偏差标定与补偿研究》等。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
姚登峰(博士生导师)
姚登峰,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男,河南天门人。 2002年毕业于湖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 201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 研究兴趣包括语言认知和估计。 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局级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SCI、EI被引用20余篇。 承担的课程先后被评为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材。 我被列入“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
图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总工程师刘延东,中央领导郭金龙、万钢视察我校无人驾驶电动车
李学伟所长、李德义教授、鲍红副所长、杨鹏部长等论证学科研究方向
Picture Professor Li Deyi and the French Prime Minister inspecting the smart car team
Picture Professor Li Deyi Lecture
Picture of Professor Dai Hainan's lecture hall
Figure Japanese academician Wang Ju exchanges
Graphic Discipline Postgraduate Academic Exhibition Seminar
Tu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tend the Shanghai Digital Museum Seminar
Figure participated in the 2017 China Smart Car Future Challenge, in which the "Front Vehicle Ranging Detection" won the second place in the province, the "Lane Keeping Detection" won the third place in the province, and the "Front Vehicle Inspection" won the fifth place in the province. "Traffic Light Inspection" won the sixth place in the province!
The Tuke team won the World Robot Conference Unmanned Driving Challenge
Graphic Science Hosts the Provincial Smart Vehicle Joint Research Group Seminar
Tuke attended the Baidu Unmanned Driving Symposium
Figure "Jinglong 3" unmanned smart car at the scene of the challenge
Figure "Jinglong 3" unmanned smart car at the scene of the challenge
Picture 2015 graduate students' final dissertation defense group photo
Student team building activities in the picture
Figure New and Veteran Academic Symposium
Par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aboratory displa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subject of graphics
Graph Computer Vision Cognition and Deep Learning Lab
Figure National Major Project Research Laboratory
Figure innovation team research laboratory
Daily study workstations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subject of graphics
(The editor forgot to take a picture of the dormitory, the dormitory is for two girls, separate kitchen cabinets, 24-hour cold shower, year-round air conditioning, lights and electricity, three girls' room)
Welcome to sign up for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discipline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and welcome everyone to 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