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工业软件:做什么? vs 怎么做?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1-22 12:24:55     31
这个主题还需要讨论吗?是不是文字游戏?还是形而上学还是形而下学,是形式主义还是内容主义。还是到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做什么?
有没有想过什么是国产化替代?替代什么?用多长时间实现替代?替代到什么程度?替代后市场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假设:3年后,工业软件中Siemens DISW, Dassault System, PTC, Autodesk, Ansys, Altair, Hexagon, Synopsys, Cadence, Mentor Graphics(Siemens)等等这些工业软件巨头的市场份额都是我们的了,中国工业软件企业的数量多少家合适或者说养活多少家才合适?这些外企在中国的人数应该在200-800人之间,其中6家工业软件营收按每家$400M(4亿美金,800人),另外5家按每家工业软件营算$200M(2亿美金,400人),那么这几家的中国区体量总和是:34亿美金,6800人。当然这只是粗略的计算。
按照上面的计算,如果国内有34家类似的公司,那么每家平均营收差不多1亿美金,公司人均200人。软件公司早期投入比较大,人数我们按平均500人计算,那么厂家总人数差不多17000人。其实外企在中国投入大部分都只是GO TO MARKET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员,相当于1+N+X,一个总部+多个研发中心+各国的营销服务中心。但总体来说,我们按照平均1亿美金,500个人,算是一个公司的成熟状态的配置。

Autoform被收购前,1亿美金的收入,420人;人均:23.8万美金

ESI被收购前,1.34亿欧元的收入,985人;人均:13.6万欧元,近14.8万美金

DYNAmore被收购前,1950万美金的收入,150人;人均:13万欧元,近14.2万美金

所以我们基于这个再调整下数字,国内软件公司如果规模到1亿美金,人数规模差不多要在400-1000人之间。

图1:大道至简;created by: 易赋: date:2023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图1,看看主题,这个问题是不是值得讨论?这个问题重不重要。被收购的这3家企业已经有了公认的明显的标签,汽车成形工艺与仿真的NO.1,ESI工艺仿真的NO.1, Openfoam也是他们家的;DYNAmore高度非线性物理问题的计算模拟。意思就是他们做什么是明确的;花了多长时间怎么做的也非常明确了;人均也非常明确了;市场定位也非常明确了;所以“What”是什么?一个软件公司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思考怎样的“What”,结合“What”的就是“How”,是实现的路径。

比如:

  • 多长时间实现1亿美金的营收?

  • 多长时间实现400-1000人的公司规模?人员的结构是怎样的?

  • 主打产品是什么?在行业内是怎样的定位?

  • 营收主要来自于哪个市场?

  • 在布局期间,公司是以怎样的形态切入市场?在规模化期间,公司是以怎样的生态产生营收?

怎么做?

怎么做?昨天有大量的文章在说怎么做?但不管怎么做,我们还是要基于自身的现有条件是什么,也就是初始条件。有了初始条件,你才知道现在是在路径上的那个点开始的,不同的初始条件,起点不一样,感觉想微分方程问题哈。但这个真的需要智慧。

怎么做就是布局与部署,what是规划。布局就是必须得在那几个地方有所耕耘;必须得有坚定的信念;必须得分步骤实现,步骤越多,切入越容易,但多个步骤先做哪一个,要大家一直就比较难。部署,就是小步骤确立了,我们量化到怎样的人员投入,用多长时间去实现这个目标。还是要考虑ROI的。不考虑ROI,只能说,有钱也不会成功。不管什么类型的公司,你也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一个贫穷的国家,哪怕买得起原子弹,也都有钱付得起保养费。

图2:国内工业软件发展路径; created by: 易赋;date:2020
结束语,引用一下,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是: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