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而发达的网络又加剧了不同阵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但拥有良好的语感还是可以大大减少因听不懂的词语而被误解的概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
作者丨陆一鸣
4月初,著名语言学家、出版商郝明建在上海去世。
二十年来,他和他创办的《一文车子》杂志,以一种在今天看来几乎已经过时的固执态度,深刻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汉语生活。
作为一个成语,“咬字”本身就是一个贬义词。 毕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指“过分考虑词语、偏执选词”的行为。 故意用贬义的成语作为刊物的标题,体现了编辑的自信,至少在郝明建看来。
“咬书报杂志,世界应咬错;咀嚼词句,咀嚼词句,咀嚼世界上有嚼劲的文章。” 这本“95后”刊物诞生的初衷就是为了与不规范的语言现象进行比较。 一个比赛。
易中天悼念郝明剑。 /@易中天
从2006年开始,《美丽的话》总结并纠正了当年最具代表性的“语言错误”。 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年度热点事件的回顾。
历年“中国十大错误”榜单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从分析“神六”、“神六”,到指出国足道歉声明中滥用“不尽如人意”这个成语,哪里有错误,哪里就有这只“树林里的啄木鸟”。
然而,在拼写取代手写的今天,大多数输入法甚至办公软件都具有自动纠错功能。 我们不再需要这样的“啄木鸟”了吗?
但纵观当今的汉语世界,错别字、语法错误、成语误用、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语言不规范现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
当今社会,我们需要“说真话”的精神。 /@新京报
01
到处都是拼写错误
回想十年前,当你的语文老师敲黑板,重申那些不应该再犯的低级错误时。 他们无非就是不区分“地地得”和“在”、“在”。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8.54亿网民在同一片碧海蓝天下冲浪,人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印刷品类种类繁多的时代。
生活中最常见的错别字在哪里? 据搜狗输入法统计,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微博、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均来自互联网领域。 其中,仅微博就贡献了近70%的错别字。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上网的年轻人,你确实会比退休后整天待在家里看报纸的父母有更多的机会看到一个又一个错别字。
传统媒体相对来说更加严谨。 /搜狗《零失误行动》
在《宇文切子》主编看来,如果没有错误,就不会写出书,就不会出版错误,就不会发表错误……这些猖獗的中文错误基本上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常态。
当然,我们现在谈论的错别字通常不涉及笑话。
例如“香港珍”、“海星”、“美友”都有自己的发音。 虽然从字面上看它们不够正式,但你很难说它们有什么问题。 顶多是一种消除了严肃意义的表达方式。
又如一些成语的曲解,如《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的“手不碎”,《鹿鼎记》中韦小宝的“木已成狗”。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固有的语汇被解构。 带来的落差,恰恰是笑点。
有时,如果他读错一个单词,就意味着他根本不知道如何读。
“笨”被贴上“木纳”的标签,“苗条”被贴上“兴昌”的标签,“憋不住”被贴上“受不了”的标签,都没关系。 你永远无法想象一个简单的剖腹产能衍生出多少错误的版本?
“剖腹产”、“剖腹产”、“剖腹产”、“计划剖腹产”、“流产剖腹产”……让人汗颜。 成年人能在出生后存活下来吗?
至于汉语应用中的巨大困惑,除了知识缺陷外,很大程度上也是态度问题。
有时,一些错误陈述是如此明显查错别字软件,以至于让人怀疑它们是否真实。
2017年,网友在知乎平台提问。 如今,如果你在微博上搜索“星酷”,有730万条结果。 这个词确实已经常态化了。
如果说个人表达的准确性完全取决于自律,那么权威机构对其发表的言论应持谨慎态度,已是全社会的共识。
比如,本应体现法律严格性和规范性的法院判决,却频频被曝存在低级错误——
2016年,海南省某法院发布的民事判决书中,将“共管账户”写为“公关账户”,将“土地面积”写为“提及面积”。 文中有12处错误;
2017年,四川省法院作出的一份判决书,存在拼写错误、标点错误、语法错误等诸多问题多达68处;
2018年,陕西省一家基层法院下达的一份判决书,除了文字错误外,还错误地写道“父亲只比儿子大两岁”。
基层法院常见的错别字甚至引起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警惕。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面提升裁判文书质量,有效防止低级错误再次发生。
2019年底,网络流传的一份加盖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章的实施报告中,莘县委书记王峰的名字被写成“王枫。” 此外,报告中存在不少标点符号和数据错误,均已指出。
县委书记:我不是歌手。
不过,这还不如九年前紫禁城“先丢东西,后丢人”的传奇故事。
2011年,故宫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感谢警方迅速破获故宫展品失窃案。 “震动祖国强大,保卫京都泰安”的横幅引起网友质疑。 因为“摇”显然是错别字,所以应该是“捍卫”而不是“捍卫”。
对此,故宫相关负责人表示,“摇”字的使用不仅正确,而且还显得沉重,“这和《摇》中‘摇’字的使用是一样的。翻山容易,撼动解放军难”。
对于这种说法,社会各界并不认同。 汉语专家表示:“犯这样的错误是可笑的;但犯了错误之后又不承认是可耻的。昨天,我为故宫丢脸;今天,我为故宫丢脸。”
故宫横幅错别字位居2011年“十大语言错误”之首。/@东方早报第一期现场
02
生来就有“文学洁癖”真是太难了
事实上,人们对门槛稍高的生僻词还是比较宽容的。 即使你当众把“米芾”念成“米底”,把“巴彦淖尔”念成“巴彦卓尔”,也未必会引起任何异样的目光。
相反,那些极其平常的话语,往往在说错的时候却会让人生气。
如果你不信,看完这段话你会不会觉得不舒服呢?
“终于下班了,还没下班就崩溃了,回家路上把话费充了,用优惠券犒赏自己喝了一杯星星咖啡,然后又开始看上班时未看完的视频看看我的手机。电池没电了,真是悲惨的一天。”
我不知道你的脾气是什么,但我的拳头很强硬。
对于那些非常重视语言规范的“文学洁癖者”来说,看到如此低级的错误就像听到指甲刮黑板的声音一样疯狂。
在他们看来,聊天时不打错字、打错字后及时改正,是对对方尊重的表现。
严谨写作有多重要? 有时人们甚至会因为对方表达中的一个简单错误而对整个观点产生不信任感。
博主@Why It Never Ends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每当我看到任何大篇幅使用科学术语科普的微博,一旦把门槛写成门槛,我就感觉可信度下降了8%。 十。”评论区里,有不少同感的网友。
然而,由于大多数错别字制造者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没有准备好接待野性中文老师的来访,这导致当他们被后者指出自己写错字时查错别字软件,他们的愤怒和冒犯远比犯错误所带来的耻辱。
对于广大“字面痴迷”的人来说,最难受的不是写错字的人指责你上网,而是他们在指责你上网的时候,还用“上班上网”。
“爆尸”是什么操作? /《武林外传》
不过,与当局的正面打击相比,网友的这种不和根本算不了什么。
去年,“这几个字的拼音变了”的话题在微博上引起热议,一度登上热搜。
“岱(ái)班”变成了“岱(dāi)班”,“说(shuì)福”变成了“说(shuō)福”,“箪食狗熟”中的“食”也由古式的“sì”变成了“箪食狗熟”。 ,又变回了普通的生物……
很多网友学习时用的标准发音现在都错了,错误的发音变成了正确答案。
于是,拼音原教旨主义者纷纷抗议,觉得自己不值得自己逝去的青春——
小时候,上课被扣的时候就被强迫死记硬背,写错了还会被罚。 那些我反复考N套卷子才得背的形状相似的字、多音字现在已经不算数了。 花在这上面的时间和精力都白费了。
另一方面,那些想法错误的人总是错的,有时他们是错的,但有时他们是对的。 这怎么能合理呢?
那些因为抄袭而被语文老师惩罚的日子,毕竟是我付错了钱。
03
坚持使用标准化词语还有意义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不太冷门的琐事。
大家一定听说过,荨麻疹这个词原本读作qián,但因为太多人读错了,就变成了荨麻疹(xún)。
这些妥协的结果构成了我们出生的世界不可改变的一部分。
那么,当我们反对改变发音时,是出于语言和文化的考虑,还是只是刚刚出现的效应?
事实上,有很多单词,即使每个人都这么发音,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例如 -
“一场(cháng)雨”,恐怕除了胡歌,中国没有人能正确发音这个词。
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中的插曲《六月雨》由胡歌演唱。
又一波名字——
飒贝宁、哈文、张少韩、甄嬛、姬小兰……
和平时发音有什么不同吗?
当人们习惯了不正确的发音时,如果强迫他们按照正确的发音来发音,就会感到别扭。
俗话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俗话说“少数服从多数”。
该怎么办? 央视主播康辉用同事的例子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思路——“萨(sǎ)贝宁,你的外号叫小萨”。
荀子说:“名称没有固定的适当性,它是根据约定而定的,按惯例设立的,就是适当的;与约定不同的,就是不适当的。” 语言也是如此。 为了便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似乎可以理解。
那么,在这个时代坚持规范用词还有意义吗?
更广泛地说,一般语言风格是雅还是俗,与一个民族的气质和文化底蕴有关。
正如郝明建先生所言:“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流,两岸都有堤坝,因此,语言的运用必须有一定的规则。它是社会的公共工具,需要大家形成共识,相互沟通才能有效。” ”
徐冰的《天书》将文字从其作为文字的传统使命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件艺术品。 /土虫创意
更小的一点是,坚持规范的用词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在一个广为流传的网络笑话中,有文化的人和没文化的人的区别就在于,看到同样的风景,脑海中浮现的是“天哪,鸟儿真多”或者“夕阳与孤天鹅齐飞,秋水共长。” 天空是一种颜色。”
通过经典诗歌与相隔数千年的古人产生共鸣固然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但我们对“有文化”的想象不必仅限于此。 比起“阅读全文、背诵全文”,更重要的是亲身体验、亲自创造。
“一个现代人的修养体现在他能够用我们的母语以极大的优雅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得知我的老朋友去世了,我也很震惊。 除了感伤之外,无论是写一篇真诚的文字作为告别,还是发一张含泪的自拍照来表达悲伤,认知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左右为演员陈冲、张锐的吊唁微博。 或许后者对死者的深厚感情并不逊色于前者,但在读者心目中,前者可能更贴切,更震撼。
虽然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而发达的网络又加剧了不同阵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但拥有良好的语感还是可以大大减少因听不懂的词语而被误解的概率。
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更加实际的思考和不那么苛求的解释是一种严肃生活的方式。
[1]《2017年错别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搜狗输入法,201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