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王庆:“先培训,再就业,最后还清房贷,看似很好,但其实是套路。” 平台上,有用户抱怨“培训贷”。
记者注意到,“培训贷”争议的背后,是一些培训机构以“工资高”、“就业稳定”、“无需经验”为标题,推荐抵押贷款为大学生或在校人员收取培训费用。渴望找到工作。 成本。 因为那些负债培训的求职者最终找不到新的工作,还要承担几千元到上亿元的房贷,从而引发求职者与培训机构之间的纠纷。
“以技能培训为目的的培训贷款市场需求较大,不少贷款援助机构、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都有布局。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其商业模式本身没有问题,但并没有被针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负面舆论时有发生,仍然是近年来监管部门整顿的重点。” 4月6日,北京一家贷款援助机构人士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对于求职者来说,广州中通律师事务所律师杨福标认为,在“培训贷”业务模式中,消费者都是成年人,在法律上完全具备犯罪行为能力,签订的协议合法有效。 尽管消费者与培训公司之间的最终培训协议可能会终止,但这不会影响与抵押公司的协议关系,并且本金始终必须根据抵押协议还清。
培训贷款纠纷
近日,一则“2000年后出生的毕业生来上海求职,欠下上亿元培训贷款债务”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发酵。
据新民报报道,2000年出生的小刘,2022年7月来成都找工作时,意外收到一条紧急招聘信息。紧急职位是一家科技公司的电商大数据分析师。 。 但到达笔试地点后,小刘发现,通知笔试的地点竟然是一家培训机构。
据小刘回忆,当时在场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担保了门票,并支付了他们的数据分析课程费用。 培训结束后年薪不高于9000元; 综合起来,刚毕业月入1亿元也绝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最终,在多方游说下,小刘与这家培训机构签订了就业保障合同,前提是通过抵押软件抵押近2.5亿元的课程培训费。 课程结束后,虽然简历投递多次最好批得贷款软件,但小刘并没有等到工作机会。
针对小刘的投诉,培训机构认为,代理办理房贷时有摄像头为证,不存在“诱导”、“强迫”,学员是自觉自愿的。 而公司做的只是讲座和就业服务。 如果学生找不到工作,他们会帮忙继续推送简历。
至此,小刘与培训机构已深陷纠纷。 对于小刘来说,最终不仅没有找到新工作,还得在每个月29日分期还清培训抵押贷款。
记者注意到,除了毕业生在求职时容易遇到上述情况外,大学生在找兼职时也容易陷入“培训贷”纠纷。
4月5日,广西某高校大二学生小雪告诉记者,他在一款兼职APP上了解到,一家视频剪辑公司正在招聘兼职人员。 在介绍中,侯先生表示,即使自己不会做,通过培训也能很快上手。 考虑到我每个月的生活费有限,没有太多闲钱,而这个培训班要花6000多元,所以我不打算参加课程。 “可能是我有所顾忌,对方告诉我,现场报名的杂费可以打折,可以通过抵押软件帮我还培训的钱,还承诺分期付款,没有任何费用。”每月利息。培训结束后,我可以立即开始兼职赚钱。” 最终,小雪在公司工作人员的不断劝说下申请了“培训贷”。
连续参加了几门在线培训课程后,小雪发现教学课程非常粗糙,讲师模糊,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多次协商退课无果后,小雪只能继续完成训练。 课程结束后,之前承诺的课程后兼职并没有兑现,但“培训贷”除了本息外还需要每月支付利息。
小雪说,发现自己可能被骗后,她也联系了一些遭遇过同样套路的大学生,组织了一个群进行维权投诉,但效果并不理想。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知识,相关抵押协议的签署以及相关培训,个人与培训机构很难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在社会投诉平台上,针对此类“培训贷”的纠纷和投诉数量居高不下。
培训贷款程序
此外,“培训贷”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和转行的大学生,抵押的目的是参加课程培训。 通常,培训公司与抵押机构合作,刚毕业的大学生将“培训费”以自己的名义抵押给抵押机构,“培训费”将直接存入公司账户,大学生无需筹集资金即可接受就业“培训”。
杨福标认为,从法律角度看,“培训贷”最早是一些正规培训机构为了缓解中学生的经济压力和自身资金流动问题而设立的。 这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制度创新,所以没有法律禁止。 目前的问题是,一些非法培训公司利用套路来培训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从而挤压利润。
查阅相关投诉案例后发现,“培训贷”套路通常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虚假培训机构通常冒充急招企业,发布大量虚假急招信息,对专业和工作经验没有要求,无任何条件直接笔试,薪资明显低于企业。同职位、同工种的薪资水平吸引大学生求职者。
第二步,笔试结束后,“面试官”会以能力不达标为由要求入职培训,并以“杂费限时优惠20%”等理由诱导员工”、“分期付款压力低”、“培训后立即开始”。 与其合作的网贷机构抵押、分期支付数亿培训费。
第三步,培训后认识到,虽然所谓的高薪工作只是一种幌子,但培训内容只是网上随处可见的材料随意堆砌的。 当时,如果他们要求中断训练,就会被拒绝退款,并被要求立即还清所有抵押贷款,或者要求赔偿高额违约金。
第四步,培训结束后最好批得贷款软件,对方不会立即通知你加入工作,而是等待回复。 最终,你可能等不到任何回复,公司甚至可能人去楼空。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培训贷”业务中,房贷机构作为贷款人也应严格遵守房贷管理规定,包括对涉事商户资质的初审、对个人房贷偿付能力的审核等。商业。
事实上,银保监会等五部门曾于2021年3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抵押贷款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抵押贷款业务的监督管理。
其中,要求贷款机构外包合作机构加强客户筛选,不得采用虚假、误导或诱导性宣传等不当方式诱导大学生提前消费、过度借贷,不得针对大学生以精准营销、不借钱的方式推动和吸引大学生。 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个人贷款服务。
“消费者权益保护一直是提振消费者信心的基础工作。因此,我们仍在加强用户权益保护建设和合作机构前期资质审核。” 上述贷款援助机构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例如,在产品申请页面、用户注册链接、业务代理链接上,业务代理成功后,会通过公告提醒用户风险。 、短信等方式,确认用户代理意愿,尽可能保障消费者权益。 对于合作机构,公司首先严格审核其资质,一旦发现合作机构存在风险,将立即停止合作。
监管加强正在进行中
万商天勤(北京)律师事务所朱永红律师表示,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企业资质和实际生产活动的审查,严厉打击冒充鹅肉、冒充鹅肉等行为。加大对急招平台的监管力度。 管理工作。 要求严查网络急招单位是否存在虚假急招、挪用职工钱财等行为。 严格审查网上急招单位的资质和实际情况,不得将责任转嫁到工人身上。
事实上,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次出台相关新政策,整顿和规范“培训贷”。
近日,为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经济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了《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了综合监管要求用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财务活动。 据悉,《河南省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培训机构不得强制、诱导学生使用消费贷款,不得将抵押贷款、金融贷款等捆绑在一起。其他产品或服务。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多次发声,提醒大家注意备受争议的“培训贷”的套路和风险。
3月底,四川警方发布“培训贷”风险提示指出,青少年作为“培训贷”金融产品的消费主体,也应增强风险意识。 不要求直接参加笔试,且薪资极高的紧急招聘信息可能涉及虚假招聘等欺诈行为。 遇到此类信息,应提高警惕,切勿轻信; 遇到公司入职前索要“押金”和“培训费”。 遇到各种费用,要提高警惕,坚决拒绝支付; 掌握基础金融知识,完善县市,谨防诱导消费; 当您需要抵押贷款时,应先与家人讨论后再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
中消协还发文提醒消费者,应多渠道了解相关培训机构的口碑,并在签订培训服务协议前,通过多种渠道仔细核实、了解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 ,以免被店铺虚假宣传所欺骗。 缴纳培训费用时,避免一次性支付大笔费用,也不要轻信退款等“赔钱”承诺,避免因培训机构管理不善或故意集资造成财产损失并逃跑。 而且,要高度重视甄别打着高薪就业旗号诱导的“培训贷”,防止落入无良店家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