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对当前软件行业与软件产品研发的思考(一)

作者:本站编辑      2024-02-08 12:33:47     23

在国内的对公软件市场上,财务软件可谓是最成功的了。而后却鲜有成功的著名产品,尤其是在数据智能领域。

每当闲谈及这个现象,从业者们都是“深有同感”,满腹无奈。非常像日韩人士遇到中国爱国者,共同谈及美国的霸权与所谓“自由”一样,都“深有同感”,虽然底层的理解与立场并不一致。

大家的共识不外乎诸如售价低、利润低、知识产权得不到充分的保护、核心功能定制化需求偏多、软件产品的研发需要极高的成本、国内软件成熟度不高等原因。这些都是某种程度的客观存在。

这些原因的背后,部分是制度与文化、技术与商务等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也有部分是我们对此认知的偏差。

从文化传统上而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样的思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软件在知识产权保护、价格确定等方面依然不能完全摆脱某些影响,这也是清楚的事实。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面对很多软件产品仅仅具备应急性而不甚成熟的事实。毕竟,大家很多时候都喜欢号称自己手里的某个东西是一个成熟的产品,而应急之后缺少将其真正提升为成熟产品的能力和信心。

并且,认为自己的软件产品被别人看了几眼,就会被模仿,可能也有些偏颇。模仿一个经过仔细设计与提炼并且一直在发展的产品是具备难度和需要相当成本的,仅仅模仿一个外部界面是不够的。全球市场上,我们可以从外部看到那么多产品与系统,真正模仿成功的没有多少。

抛开大的文化与历史范畴,看我们自身的当下。我们无论是技术还是非技术人员,都倾向于对技术缺乏客观的基础认识或基本的敬畏,也是产出优秀软件产品的障碍之一。我们的思维往往缺失全面与平衡,所以,当谈及已经存在的一个技术产出时,通常我们很容易听到非技术人员的观点:技术有什么难的,找人干活儿就是了;而技术人员同样倾向于如此表达:这个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也可以很快实现。然而,当谈及真枪实弹要制定一个计划确定一个目标时,这样的论调就立即反转了,并且现实会越来越清楚,但往往为时已晚,并且难回首。进而,就开始强调甚至扩大困难或者成本了。很难界定这是由于我们个体的狭隘还是我们集体传统与实践的影响。

现实与历史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软件产品化始终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经和方向,是推动社会与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是一个软件领域的企业或组织机构的综合技术水平和对行业理解的真实体现,是一个企业走向更高稳健水平、建立更强技术与商业壁垒的基本选择。

所以,作为行业的从业者,我们更多应该思考的是,技术与具体组织管理层面的原因与可能的改善措施。

对于大家常见或抱怨的核心功能定制化需求、国内软件成熟度不高等原因,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产品功能与业务场景和需求的适用度不够,或产品对于架构与技术的考虑不够等等,实际上是产品研发领域的基本问题。而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产品研发的基本思路与团队配置出现了问题,而引发了基本的实践问题。没有合适的团队配置与至关重要的日常管理,很容易导致产品来源于某个项目或单一需求,却又缺乏足够的调研,从而停留于项目或满足单一需求的水准。也同样是由于上述的原因,产品的功能会慢慢演变为貌似丰富多彩或纷繁复杂,却实际上是简单功能的重复堆砌,仅仅满足于功能,却挣扎于代码的维护。如此以往,高投入,低产出,直至对核心功能的妥协就是预料之中了。

当然,还有其他的同样重要的原因。

常见之一,整个组织层面直至最高层缺乏对产品的正确期望。一旦提及产品,就希望是完美的,企图是能够包罗万象的,希望马上就是遥遥领先的。岂不知,当一个产品是完美而所谓无所不能之时,实际上是一个产品或行业需求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之时。行业在发展,客户需求在进化,技术在更新和修正,产品需要迭代,这也是产品的魅力与竞争力所在。

常见之二,对产品的关注缺乏持续性。稍有挫折或听闻其他机会,立即放弃对原有产品的坚持。却无视一个事实,那就是对大多数的解决方案层面产品而言,只要投入3-5人的团队持续2-3年,中间既会有市场的回报,也会建立相当的技术与行业壁垒。

常见之三,整个组织层面一方面想拥有自己的产品,同时在组织内部却从不给予必要支持,而是让产品在内部首先要历尽各种关系和冷漠,忘记了要发展一个新业务新方向而从公司或组织层面应当承担的角色等一般的商业和管理规律。

产品在研发之后,在后续的市场落地中,没有合格的实施团队,更谈不上方法论的建立。难以形成产品研发与市场的良性循环与互动,也是面临的基础问题。

诸多问题,抱怨很容易,但春秋战国的纵横之后,胜出的是找到正确思路与实践方法的智者与勇者。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